第18课《短文两篇之蝉》教案主备人课型自读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年月日分管领导课时1第周第课时总第课时重点、难点1、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2、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导入:1、同学们知道多少有关蝉的成语或词语。(可预先安排搜集)2、同学们喜不喜欢蝉?今天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有什么启发?(板书课题:蝉小思)二、整体感知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蝉chán颤chàn动(短促而频烦的振动)颤栗zhànlì(发抖,打哆嗦)收敛(liǎn)聒聒(ɡuōɡuō)宽恕(shù)见注解P99-100)2、作者介绍:小思,原名卢玮(wěi)銮(luán),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39年生于香港。著名的散文作家。作品短小精练。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国情怀。(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三、合作探究蝉之烦——鸣得早知知不休聒聒1、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结合课上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作者介绍。实际,为后文感悟蝉生命的意义做铺垫。)默读,诵读、分角色朗读。2、第一段中作者写蝉的厌烦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讨论后抽生答。(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明确作者对蝉最先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写蝉的生命历程之短作铺垫,也为我的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3、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我们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讨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蝉之恕——病蝉可怜等17年活一个夏天4、第二段中写病蝉微小病弱有什么作用?这段用了什么修手法,“却”“竟”有什么表达效果?(病蝉微小和病弱,是为后文赞美蝉作铺垫)(对比修辞,却:突出蝉虽小,用尽全力歌唱,歌颂生命。这也作者疑惑的地方。竟:表达出作者对此有不解,感叹句的使用强调作者不解和惊的程度)5、默看第三段,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活过九十天)6、“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说明了我们人类对蝉的态度是什么?分组讨论)(“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比,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这是作者对蝉的态度明确地转变。)蝉之敬——只90天好好活过7、第四段一句独立成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内容上:突出“十七年”与“一个夏天”两个时间的悬殊,在时间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我的惊讶的程度,吸引读者的目光,结构上:引出下文作者对蝉的生命意义的揭示。)8、“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是要好好地活过”这句话有什么深意?(这是全文的文眼,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起对生命的感悟,卒章显志,揭示了生命的意义:不管生命多么短暂,都要好好活。)9、“秋风的颜色”包含什么深意?(作者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进来了,衬托出蝉的生命富有色彩,富有意义,暗含了作者对生命感合作学习,探究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概。)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照应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形成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表明作者被蝉的生命意义感动了。)四、体检反思:蝉之悟——热爱生命更加精彩1、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管生命长短,都要积极的乐观的面对人生,热情投入,努力让自己人生更有意义,更加精彩。)[更深层次的的理解(可不讲):一个生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