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一语文《六国论》教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的第一课。《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过程中,在注重整合、倡导开放、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新模式下,聆听依然清晰可闻的历史回声,让激荡起的历史回声在我们心中久久萦绕,光照千秋。【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一四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高中要掌握的文言知识有了大致的感知。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磨合,师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了一定程度的配合。文言文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在课时安排上都需要四个课时。前三个课时用来讲解课文,最后一个课时用来讲解作业,巩固知识。通过反复地讲解和巩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识。再辅以课外文言文的联系,加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通过朗读放、讨论法,结合《非常学案》和古汉语常用字典,对文章作出翻译。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历史的兴废、有许多史实让人握腕叹惜,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论话题。例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勾践灭吴》,写的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之战,越国最初亡国,越王勾践成为阶下囚。后来卧薪尝胆,长期准备,终于富国强兵,一举灭吴,让后人唱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慨叹,并以警策后人。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然后经过短短的十五年,又迅速地走向灭亡。这也是历史兴废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长久谈论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这件事为题材的文言文《六国论》。二、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并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苏洵生活与11世纪前半期,当时,北宋王朝由于中央集权以及有关政策而引起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阶级矛盾和民族日益严重和表面化。不少具有开明进步思想的官僚士大夫纷纷要求改革。仁宗嘉佑元年(1056),苏洵带领苏轼和苏辙到汴京,从家乡四川赶到当时的都城汴京(现在河南省开封市),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在公元1058年把他22篇著作献给宋仁宗,陈述他对于当前内政外交问题的意见。宰相韩琦也推荐他做官,一时公卿士大夫争先传诵,名动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叫做《嘉祐集》。2、基础积累(1)解题“六国”指韩、魏、燕、赵、楚、齐七个诸侯国。“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2)背景介绍韩、赵、魏、燕、楚、齐、秦师战国时期七个强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富民强,跃居七国之首,它急切地向外扩张,大大威胁着六国。六国虽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由于各有打算,联合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很不稳固。如离秦国远而国力又强的齐、楚,对处在抗秦最前线的魏、韩、赵并不予以全力支持,甚至还自相攻伐。而离秦国最近的魏、韩屈于秦国压力,多次割地求和,助长了秦国气焰。六国最终在秦“远交近攻”配以反间计的策略下,被秦国逐个击破,先后灭亡。据《史记》记载,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走向全面胜利的时代。七雄多年征战,最后统一于秦,这是一种历史的趋势们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学习本文并非探讨当年六国灭亡原因究竟是什么,也并非研究作者论述是否正确,学习本文的目的在于了解作者借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