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论语论语》》是是儒家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编撰而成。它以语录语录体体为主,记录了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原则等。《论语》简介四书五经•《《孟子孟子》《》《大学大学》《》《中庸中庸》》并称“并称“四书四书”,”,•《《诗经诗经》《》《尚书尚书》《》《礼记礼记》《》《易经易经》《》《春秋春秋》》并并称“称“五经五经”)。”)。•通行本通行本《《论语论语》》共二十篇。共二十篇。•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简介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代指教育。•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有关孔子论语愠说三省罔殆箪肱lúnyuèyùnxǐngwǎngdāndàigōng陬邑zōuyì笃dǔ逾矩吾yújǔwú•朗读为人谋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逝者如斯夫wèiyòuhàof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第一章《《学而学而》》分析文义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我)不也是君子吗?”课文探究课文探究•第第11句讲句讲•第第22句讲句讲•第第33句讲句讲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个人修养第二章《《学而学而》》分析文义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给人家谋划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课文探究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第三章《《为政为政》》分析文义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课文探究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第四则《《为政为政》》分析文义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后,能有新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课文探究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本章谈学习方法第五则《《为政为政》》分析文义分析文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是)读书而不开动脑筋,就会(被知识表象)所迷惑;(而)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课文探究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强调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学”与强调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学”与“思”缺一不可,又揭示了学习过程“思”缺一不可,又揭示了学习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即求学坚持学思统一,的特点与规律,即求学坚持学思统一,学思相辅,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学思相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