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总第(55-56)课时二次备课课题《大道之行也》教案齐读生字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教学方法1朗读法。3探究创新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制作课件、投影仪根据意思说词语学生抢答找生读,其他学生认真听。给表现好的学生鼓掌,并加分。要求:声音洪亮,语言形象生动,表述准确、符合文意。默读并思考,然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互作补充。学生发言,教师就文中要点难点进行点拨。板书重点内容。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B如何理解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男有分()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大道之行也()亲其亲()闭而不兴()是谓大同()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合作探究1、掌握以下文言实词。(多媒体投影)1)大道之行也:施行2)选贤与能:通“举”3)讲信修睦:培养4)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5)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6)皆有所养:供养7)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8)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9)不必藏于己:私藏10)谋闭而不兴:发生11)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作,兴起12)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2、学生思考讨论: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b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4、细读课文,探究讨论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5、指导诵读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多媒体投影)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三、教师总结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的“世外桃源”。第二课时一、预习自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男有分()2、你能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