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全面放开有感文/fateface上周末和朋友打球的时候,朋友就说起想要老二,但不是单独家庭。我就说,看这两天舆论造势的样子,估计今年底明年初就能全面开放。果然,没过一周,预言就实现了。今天的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屏了。但看到这条消息的详细解读,大多都在讨论中国如何劳动力短缺,二胎如何拉动内需。当年独生子女政策是个经济政策,如今开放二胎也是经济政策。让我不舒服的,是里面没有对生命价值的考虑,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当然,对于治国者而言,人口不过就是数字,他们不需要处理活生生的胚胎,也不需要去应对抚育幼儿的责任。一个政策,可以决定那么多家庭的悲欢,不得不感叹这个政权的控制力。这至少是个好消息,因为普罗大众从此有了选择的权力。我总希望在中国有更多选择的权力,是否结婚,是否生孩子,是一个还是生两个,都由每个人,每个家庭自己决定,而不是由国家的经济数据决定。我更希望看到,国家除了一味从社会索取,也能回馈。不要谈到养老问题,就通过鼓励人多生一个来解决;谈到育儿问题,就通过鼓励女性回家来解决。社会养老和社会育儿,至少应该成为一个无碍道德的自主选项,而不是被主流价值观批判的对象。老百姓不傻。今天朋友圈里不仅欣喜转发的,更有很多人带着疑虑和嘲讽。有一条是让你做个自测,根据收入和房产状况判断是否有资格要二胎。还有一条是预测十年后的计生口号:一人拒绝多生,全村人工受精;怀上来生出来养起来,就是不能打下来。诸如此类。国家对于生命本身没有敬畏,仅仅从经济层面上精打细算,难怪民间的反应就是如此。日后,晚婚、不婚、丁克,我觉得会越来越多。社会发达了,人的自我意识会更强,在这些人生大事上抵抗社会常规压力的能力也增强了。但说到底,这些仍然是城市中产阶级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新闻里层出不穷的留守儿童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无法简单用生育政策来解决的。除了每个家第1页共4页庭在生孩子之前得想明白生出来怎么养,国家也应该想清楚增多的人口怎么处理,妇产科是否有足够容量,学龄前儿童怎么抚养,各级学校是否够用,尤其是流动人口的孩子怎么接受教育。就指望开放了二胎就拉动内需,增加房地产刚需,那实在是想得太美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今天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既然二胎政策已出,那么大家都是如何看待生"二胎"问题呢。"二胎"到底该不该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拓展阅读:想生二胎的四大理由▼1、给孩子找个伴,独生子女太孤单了一项题为"80年代独生子女的孤独与亲情",有6007名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独生子女参加的调查显示,61.3%的人认为,与以前那种父母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传统家庭模式相比,独生子女更孤独寂寞,幸福与哀伤很难与人分享;66.9%的人希望或曾经希望家庭中有兄弟姐妹能与自己做伴。可能正是因为对孤独深有体会,46.1%的人表示,自己想生两个孩子。2、为减轻子女养老压力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只生育一个孩子,将来他们年老时,这个孩子将面临照顾2位低龄老人(第一代独生子女)及4位高龄老人(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也面临着严峻的养育风险。独生子女一旦遇到夭折、伤残等意外,对于父母特别是年岁较大不能再生育的父母,将构成毁灭性打击。3、多几个子孙后代,晚年会过的更有滋有味几千年来,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我国传统社会不懈追求的理想家庭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并逐渐积淀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生育观,传统的家庭观念崇尚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满足于"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在传统的大家庭里,家第2页共4页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并维系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尊老敬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宗族观念。所以生二胎,将来孩子的孩子就可以让自己带,自己做老人家可以有时间抱抱孙子,带带小孩,解解寂寞,让晚年过得有滋有味。4、生个一男一女,凑个"好"字在表示愿"生二胎"的人群中,希望生"一男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