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系2006年5月学习提纲一、课程介绍二、灌溉排水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三、我国灌溉排水事业及其发展方向绪论绪论本讲的教学目的:了解课程特点、基本要求及相应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学科需研究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了解我国灌排事业的发展概况绪论一、课程介绍《灌溉排水工程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主干必修专业课程。学习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了解和掌握灌溉与排水的基本原理;灌排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及灌排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课程发展与沿革课程发展与沿革::我国农田水利事业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已有很大的规模并有较高的技术。我国系统地论述农田水利有关问题的最早著作当推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所写的《农政全书》,该著作中水利为农业服务的思想非常明确,因此可以说徐光启是我国农田水利的先驱者。绪论课程发展与沿革:课程发展与沿革: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主持兴建关中灌溉工程实践中,开始形成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农田水利科学。李仪祉先生在其遗著《农田水利之合作》一文中指出:“所谓农田水利,是属于农田的或农家企业的种种设施。寻常关于此项之学术范围,只限于排水与灌溉,然与农业有关者尚有堤防及水库。至于沟洫及整理土地似乎只限于农业治田之事,但亦与水利有关”。虽然还需要补充和完善,但这是我国关于“农田水利”的最早解释。一、课程介绍绪论课程发展与沿革:课程发展与沿革:30年代中期李仪祉先生所编写的《农田水利讲义》与沙玉清教授1935年所著的《农田水利学》,对“农田水利”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概括,形成了我国农田水利科学的初步体系。(沙玉清教授1935年所著的《农田水利学》于1950年修订再版)其范畴包括:农田水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灌溉、排水、放淤及洗碱、垦泽以及与农田水利有关的内容,如沟洫、整理土地和护田所必须的堤防、治河等方面。一、课程介绍绪论课程发展与沿革:课程发展与沿革:此后,在全国较有影响的高校教材是由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后改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郭元裕教授主编的《农田水利学》,该教材分别于1980、1986、1997由水利电力出版社连续出版了3版。其内容主要包括农田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作物需水量计算与灌溉制度、灌水方法研究、灌溉水源选择及引水方式的确定、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排水原理与工程设计、灌溉与排水工程管理等内容。作为高等学校农田水利专业统编教材。一、课程介绍绪论课程发展与沿革:课程发展与沿革: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汪志农教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补充原课程中某些不完善的内容,主编了农业部“九五”规划教材和部级重点教材《灌溉排水工程学》。新教材根据国内外资料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补充了“水分胁迫条件下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与缺水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根据我国北方大面积发展集雨节灌的需求,补充了“旱区集雨节灌”的内容;增加了低压输配水管网的最佳设计理论与方法,喷、滴、渗灌技术与设备的最新成果,灌区动态配水计划与计算机管理及灌排环境等内容。一、课程介绍绪论课程特点:课程特点:一是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二是实践性较强,叙述性内容比较多,要求面向生产与科研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求:教学要求:该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相关专业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要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提倡主动学习,即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与总结,通过独立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实验来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课程介绍绪论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作业、课堂提问、上课情况综合为考查成绩,占25%,课程结束后,闭卷考试成绩占75%。课外自学要求:课外自学要求:完成《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习题集》的思考题和4次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查阅相关文献,撰写1篇报告,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主要参考书目:主要参考书目:(1)康绍忠主编.非充分灌溉原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康绍忠、蔡焕杰主编.农业水管理学.北京:中国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