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国学经典教化心得体会5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总结出详细的阅历和想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国学经典教化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国学经典教化心得体会篇1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隐藏着中国五千年历第1页共23页史中的才智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行或缺的精神力气。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始终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化始终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化方法也不曾被变更。第2页共23页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化,为中国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化,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假如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到处碰壁,不会得到华蜜的人生。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闲逛,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妙的教化诗篇;可以专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美丽的教化赞歌——“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第3页共23页国学经典教化心得体会篇2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始终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学问,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酷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始终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特别深邃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第4页共23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欢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静默地记住学到的学问,努力学习而不满意。第三,是要用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用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留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第5页共23页在教学中,我们更要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激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唯恐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许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志向大加赞扬,对现实的志向“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志向。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志向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化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第6页共23页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化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化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志向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头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学问,只有用学问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第7页共23页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志向再美妙的准备,在没有实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