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民族民俗教学目的:在本章的教学中,主要是介绍我国56个民族中我们较为熟悉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通过对中国各主要民族民俗的学习,了解民族、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的分类和基本特征;了解各民族的历史、语言等简要情况;掌握其人口及分布情况。教学重点、难点:熟记本章所讲述的民族(如藏,回,壮、满、蒙古、黎、苗、朝鲜等)的主要风俗习惯。《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一、民族(一)概念狭义: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思考:民族和种族的区别《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二、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象。民俗大致可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四大类或心理民俗、行为民俗和语言民俗三大类。中国民俗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征。《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三、中国民族民俗概况(一)族称和人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91.6%。少数民族55个,人口约有1.09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二)分布东南密,西北疏,汉族多聚集在东南,少数民族多聚集在边疆地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一、概况汉族分布于中国的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荆蛮、百越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其先民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为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各民族统一于秦王朝。东汉以后始有汉族之称。第二节汉族《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其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信奉主要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二、民俗1.服饰汉族服饰历代变化较大,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夏季衣服颜色较浅,冬季多为黑色、蓝色等深色《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汉服《全国导游基础知识》2.饮食主要以米、面为主。常吃蔬菜,喜食肉、鱼、蛋,注重烹调技术,形成多种不同风格的菜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3.住房汉族的住房,大中城市多为楼房。北方农村地区多为砖瓦或土木结构的平房,一般每户人家都形成独立的院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三、传统节日(一)春节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在年初岁尾用一年的收获来祭祀众神和祖先的腊祭。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确定夏历(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因此称为新年。除汉族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如蒙古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等也过此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除尘挂年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饺子《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年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年夜饭又称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