沘江鱼趣李应方每个人都有儿时最快乐的时光,总有最不能忘却的趣事,生活在沘江边40岁以上的人。每当谈及在沘江里捕鱼都会有自己鲜活的记忆……沘江是云龙人民的母亲河,其发源于怒江州兰坪县金顶镇的羊路山中,由北向南流经了云龙县白石、长新、诺邓,宝丰等4个乡镇36个村民委员会,县境内程长123公里,于我县宝丰乡大栗树汇入澜沧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由于沘江源头和两岸山高林密,地表水和地下水汇流水质好,所以沘江碧水清幽,两岸树木葱笼,鸟语花香。冬春时节河水清澈见底,河中可清晰地看见成群鱼儿游动。那个年代在沘江中捕鱼是一件既乐趣无穷又伸手可得的事,而捕鱼则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这里略举几例:一、搭“鱼亮”捕鱼搭“鱼亮”是沘江里捕鱼的一项最繁琐而又最有效长久的办法。首先,地点要选择在沘江水面略有坡度水流湍急的江段上;其次一是上山选直径大约50公分左右长约丈余笔直的云南松,将其砍倒后去皮对半破开,凿空形成一个空圆筒,称作“吸筒”。二是砍伐数十根松木,粗约30公分长为2米左右及二丈左右的梁木几根,三是分别在木柱两端凿通4个洞并用碗口粗杂木条连接固定,形成一个四方形的框,四面由上往下插入木条和枝叶,中间填实充满河石,形成一个墩体,这种墩体可根据选择搭“鱼1亮”地河床的宽窄一字型排开建造几个;再次是在河左岸或右岸随意选择一边用石头和稻草垒成高40公分左右,长短约丈余整齐的“压隐石”墙,上面用沘江沿岸随处可见的一种抗浸泡耐磨防腐植物名叫“铁树子”的枝条盖住“压隐石”墙,并在石墙最里端安放一个形为三角板的大石头作为“隐石”,隐石与隐墙下沿20公分左右,将“吸筒”顺河方向用石头和稻草混合垒砌固定在离“隐石”20公分处成对接,然后再用实心竹或黄连树枝条编织成一个如“U”型头大脚小漏水而可接鱼的床型漏斗连接住“吸筒”。待以上工序完工后就用两根备好长约二丈左右,粗约40公分的水木梁分别搭在两个石墩的上下两端,中间用20公分左右的木棍一字排开插入水中,在木棍上分别插入大量的木枝条,然后再用大量的稻草或毛草置入树枝上面,将河水全部堵住汇入“压隐石”和“吸筒”方向,河水就自然形成了一边流的态势,上下游动在沘江中常见的大花鱼、细鳞鱼、仄盖鱼、蛇鱼以及石巴子、安丝鱼等都顺从地经过人们为其设置的鱼道上下游动,当鱼游到这一通道时就被“吸筒”一股巨大的吸力吸入漏斗成了俘虏,成了美味佳肴,成了搭建“鱼亮”人的经济收入来源。“鱼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沘江污染和沘江下游建成电站的影响,逐渐退出了沘江两岸人们的视野,而现今的年轻人更不知“鱼亮”为何物,实际上“鱼亮”是一种土法捕鱼的方法。二、钓鱼过去在沘江中钓鱼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捕鱼方法,钓鱼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春夏期间雨水较多,河水上涨带着泥浆冲入河里,2把河床石上寄生的水生植物和小虫等淹死,沘江河里的石巴子、安丝鱼和其它鱼类纷纷出洞捕食,这时两岸的居民不管男女老少在房前屋后挖些蚯蚓作饵料,肩扛几根钓鱼杆,在河床浅滩边垂钓。钓鱼杆十分简单,选一根食指粗的实心竹,长度2米左右,买一些化学线或细麻绳稍比竹杆长几尺,在集市上买几十个鱼钩,一般钓石巴子的鱼杆在线的末端用两个鱼钩分两条线上下叉开,在叉口上挂一个锡陀或脚母子大的锣丝钉,有的在河边直接拴上一个石头,目的是将鱼钩置入水中后起沉底固定的作用,钓鱼时将己备好的蚯蚓穿在鱼钩上,这样在河边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依次反复的下钩提举,不断更换饵料,随手举落暗红色的石巴子,沙鳅、安丝鱼甚至白鱼不断的上钩,有时一杆双钓忙得钓鱼人乐此不疲,不断将钓得的鱼装入随身背的鱼兜里。那时沘江河里鱼多,半天垂钓下来,总有上百条石巴子和其他鱼拿到集市上卖,总有几元或上十元的人民币收入,供家用或买生活用品,改善生活条件。第二种钓鱼方法是钓白鱼,也就是沘江河里的大花鱼或其他鱼。钓白鱼的方法大致和钓石巴子鱼的方法相差无几,唯有掌握的是时令,钓鱼杆也有个别差异。钓白鱼一般叫作钓清水鱼,故名思义,钓清水鱼的时节是秋天,沘江河水由大变小,由浑浊变清澈,这时沘江的白鱼为过冬储备体能而大量的活动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