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问题意识做好课题研究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佚名【摘要】课题研究是相对规范、科学的研究,它具有教育科研的性质,但它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作为一般的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课题与问题、课题的选择、课题名称的概念与结构、课题研究的步骤。【关键词】问题意识课题研究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一提到教育科研就感觉到离自己很远,或者说那是教育专家和学者们的事,以至于基础教育战线多年来一些“名师、大师”的成长,多靠的是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分析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尤其是基础教育科研方面更多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基层老师所搞的研究也是为上面的专家学者们服务的,远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更不能用于指导和服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怎样才能使教育科研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呢?近年来,我们的一线老师们做了非常好的尝试,那就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相对规范、科学的研究,它具有教育科研的性质,但它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作为一般的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课题与问题、课题的选择、课题名称的概念与结构、课题研究的步骤。一、课题与问题课题研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这些问题来自于教师的日常所思、所想和实际遇到的,经研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考和价值判断,因此它又高于一般的问题。做课题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那么怎样才能树立起问题意识,并将其有目的地提升为课题进行研究呢?笔者听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刚接过一个班数学课,就发现学生普遍对数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她找到了他们的主管教学的校长。校长说:“那好啊,那你就做一个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问题研究吧。”一般的讲,我们的老师是有问题的,但没有问题意识,自然也就不能做课题研究。因此,我们要养成向教育日常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关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小问题”。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本学科在教育中的价值,这是我们做出判断的基点。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经常对教学萌发这样的疑问,他便具有超越琐碎细节的视野,走出迷惑的力量,从而把握学科教学的本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一般包括理论问题即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实践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如“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研究”、“数学的生活化研究”等等。经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问题”即“课题”。但是,课题又不是一般的问题,它来源于问题又高于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解决或服务于我们的问题。它一般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课题是一般问题的系统化、相对固定化的结果,是问题的有意识的理论升华;做课题研究是对问题的解决行为、持续不断的尝试,更是一种探索精神。二、课题的选择教育科研课题,一般分规划课题和自选课题两种。规划课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分为国家、省、市、区(县)级课题等,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进行规划、申报、评审和管理。规划课题具有较高的组织程度,是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的主流。然而,这些课题往往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前瞻性和理论性,与基层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一定距离,与他们的实际需要往往也不相吻合,因而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意义。自选课题是由个人或小组承担并得到同行公认或学校教科研部门认可的课题。课题是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自选课题”的选择首先要贴近教师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教育是目的教学,只有通过教学这一有效手段的运用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因此,课题的选择要力图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客观实际问题。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段,象“如何培养学生写好钢笔字”、“重视课外积累提高写作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等问题,无时不伴随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这些看似相对独立的,事实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个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必将促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科学、更加专业。其次要根据已有的经验来选择课题。教师一是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