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完美中的美》心得学习《不完美中的美》心得文/烟台盖晓芹m112019年6月21日周二烟台晴读经周期:第28周第6天(总第58天)读经人员:妈妈,岚曦(11岁)读经内容:1,《易经》18,2,《诗经》国风1-11节,3,《黄帝内经》阴阳论篇第七,4,《孙子兵法》11,5,《笠翁对韵》一东。今天的早课,不完美中的美,既是一场及时雨,也是一剂强心剂,让自己纠结已久的心结,慢慢浸润柔软,慢慢疏导通畅。一直以来,自己都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挑剔自己,挑剔孩子,也挑剔别人,要视觉完美,感觉完美,行为完美。结果是到头来,不但没有越来越完美,反倒越来越糟糕。搞的自己身心疲惫,家人也不知所措。很长时间以来,也被动的接受过很多道理,知道挑剔是不对的,人无完人,要给自己,给别人犯错的机会,成长的空间,等等,但是都不得己心,始终在岔路上纠结,想不通,搞不懂,更做不到。也因为不允许自己不完美,进育心半年来,没有突破过自己,也没什么大的进步。抢麦借口没有时间,即使很多时候有心得体会,也不愿意去分享,担心自己的体悟不够,语言组织表达不严谨,措辞不恰当,总之是表现的不完美,怕人取笑或者不能高看一眼,于是踯躅不前,白白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进育心之后,眼里看到的是家人们每天都在兴致高昂的进步,仿佛永不停歇,也不知疲倦,经典宝贝们也都是个个一天一个样子,好像读过经典之后,家人们都是在大踏步的前进,只有我跟自己的孩子是毫无起色的,这种无明无望,又让自己对自己的不完美产生了卑怯,怎么自己这么不争气呢。经典倒是基本坚持读了,可是为什么就不能像别的家人那样出第1页共3页口成经。只是读经,偶尔明经,更没有行经。这种对自己的否定,又扯住了前进的脚步,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错了,这样走下去,前面的路能走通么。除了学习育心之外,我也接触了点儿心理学的知识。虽然经典读的还不够,但是隐隐中,我是感觉到经典跟心理学知识有很多若隐若现的关联。可是因为知识太浅,很长时间以来都在被这两种看起来无关的知识碰撞冲击着,仿佛互相关联,又仿佛互相矛盾。比如在育心,我看到的是坚持的精神,正向思维的注入,灌输,就是经典用语,孩子读到,明白,再运用于生活。父母对孩子的引导,也是正面的。所有这些,让自己错误的以为,学习不可以松懈,甚至有时候可以用强,逼着孩子回到正面的轨道上来,而不仅仅是自愿。当然,经典,是千人千语,一千个人读这同一句话,也许是一千种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运用也不会完全一样。而自己从心理学的学习中,是学习养足孩子的情绪,从而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等待孩子的自我苏醒之后,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就是这两种知识各自的核心理论,我用了很长的时间都无解。一方面是自己对经典的误解,认为学习经典,是要坚持不能松懈,只能进步,不可以退行,对孩子的培养,也是让其成为一个大格局的人,从而达到完美。而心理学因为是白话文,所以明确的中心思想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什么所谓的好习惯,好教养,都是一家之言,仅仅是我们自己固守的标准,而不是孩子应该成为的人。简言之,自己理解的就是国学是培养完美的人,心理学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认识的分裂,成为阻碍自己进步的极大障碍。在此,先感谢淑珍老师跟海英老师给与我的启发,她们引导我,两者是道跟术的关系,让我恍然大悟,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还是会纠结到底要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一直到今天兰清老师的课,让自己又有了新的体会。即便是读经典,学圣贤,人也不会完美。而且,读经典,更重要的是学一种襟怀,格局。首先在孩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第2页共3页因为来到世间的时间还那么短,他们并不懂得所有的对错,应该与不应该,更多时候凭本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首先是会做自己感兴趣的,而未必是大人认为对的事情。在这样一张近乎空白的纸上,我们可以先给他画上箭头,指明明确的方向,就是用经典来引导。至于他是走的通畅无碍的阳关大道,还是野花相伴的羊肠小路,就是他自己的选择的体会了。我们不能剥夺他们体会生命的权利,因为任何体会,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的,无关乎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