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3、体会课文中倒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出示)1、填空,尽可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1955年10月1日清晨,()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额头。()着()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2、出示词语,对照检查,哪个字写错了?订正。齐读这段话。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钱学森身在美国,心系祖国,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克服重重阻挠回国的事,(出示画面、句子)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把“他”后面的逗号去掉读一读,看有什么不同。师:这里的逗号,提醒我们朗读时要注意停顿,突出对人物的崇敬、敬佩之情。谁来读一读?指名3人读,我们一起读,崇敬之情读得还不够,再读一遍。二、品读2-6自然段钱学森1935年赴美留学,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1955年才踏上归途,这二十年对于钱学森来说有着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让我们继续学课文。打开书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默读课文2—6自然段,画出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句子,体会钱学森的内心世界,看看哪个词或哪句话最能打动你,在旁边写一写体会。谁来读一读钱学森说的话?还有吗?(指名两人读完两段话)我们先来看第一段话(出示)1、学习第一段话。指名读学生抓住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进行点拨。A、当学生说到第一句话时,板书:我是中国人问:平平常常的五个字,你能读出钱学森的内心世界吗?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我出国不是为了贪图享受,是为了学好本领,将来回去建设祖国;虽然我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是我不能忘记我是中国人;美国再好,终究不是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中国……)(想到目的,想到祖国,想到美国的待遇)钱学森1935年出国,当时的中国黑暗贫困,山河破碎,受人欺凌,任人宰割。钱学森满怀悲愤,出国留学,决心掌握知识,学好本领,将来回去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局面。所以在他心里,始终记得:“我是中国人”。B、当学生说到第二句话时。追问:(1)他在为什么而做准备?出国是为回国作准备。板书:准备回(2)钱学森讲的作准备就是指他做的哪些事?(学本领学习研究)(3)你认为他准备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得意、最得力)“最得意”“最得力”什么意思?(4)钱学森不仅得到了冯-卡门教授的赏识,还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认可,从这一段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5)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因为他始终记得——(齐读)我是中国人,再读(6)刚才我们通过人物语言读出了他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相信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指名2人读,学生评价一个:你认为他读得怎样?教师评两个。(随机评价:读得好,你读出了一颗热爱祖国的火热的心;你突出了“中国人”三个字;“一切”“都”强调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钱学森一定不止一次说过这些话创设情境读:(语气不一样)早晨,当他走进设施一流的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他会对同伴们说:“(引读)——”当他领到丰厚的薪水时,他会对家人说“(引读)——”当他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时,他会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引读)——”齐读第二自然段我们再来看第二段话(出示)2、学习第二段话。(1)指名读,谈谈你的理解(多人谈),教师点拨(2)如学生谈到第一句你从“终于”感受到了钱学森什么样的心情?(喜悦、激动、兴奋)为什么兴奋、喜悦?(一是祖国终于从黑暗走向光明,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二是他在美国所学到的知识终于可以得到发挥了,终于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了,1935年的中国……一直在等待,这一时机终于来)钱学森的这句话是在怎样一个特定的日子里说的?(中秋节)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