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得到的数学知识,会理解和掌握的更牢固,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需要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考虑什么时候学生需要体验,体验的切入点在哪里,采用怎样的体验方式,等等。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体验,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体验运用数学符号、图形、文字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体验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问题的意识。体验的关键在于实践,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提升体验的有效性:提供“错”的机会,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体验“错误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错误是正常现象。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朵美丽的浪花,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有时,对学生探索中产生的错误不必急于指正,相反,将错就错,直至得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笑声中感悟到谬误,反利于最后改错。比如“一件上衣84元,是一条裤子价钱的3倍,一条裤子多少钱?”结果许多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错解为:“84×3=252(元)”我未动声色,请学生再练一题:“爸爸今年40岁,是儿子年龄的4倍,儿子今年几岁?”并让做错上题的三位学生上前板演,果见其中两位胸有成竹地解成:“40×4=160(岁)”。他们刚转身,下面就发出阵阵质疑声:“40岁的爸爸怎会有160岁的儿子?”“儿子怎会比爸爸大120岁?”……这正是我所要的,于是我及时抓住数量关系与学生进行讨论:①谁和谁在比?②谁大(多)谁小(少)?③把哪个量看作“1倍”,哪个量看作“几倍”?清楚这几点后,再让学生对照错解细心感悟,作出更正。这样对待学困生中出现的错误,其作用在于训练他们分析、思维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变得“聪明”起来。二、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爱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尝试。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动手操作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在玩中学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玩中学既符合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又让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又能使他们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自主发现问题,感受知识间的联系。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的关系”时我设计了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折成正方形,再利用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剪成四个三角形,转动风车时,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三、提供“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运用于实践。因此,在扎实训练学生如何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以便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学以致用,通过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能力。比如,学习了面积单位以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既促进了面积单位的巩固和应用,又为下一步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是组织数学兴趣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的平均年龄,附近菜市场某一种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让他们在互相协作中展开活动,这样就很好的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提供“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