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中学李荣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延伸拓展,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韵味,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2、理解孙权、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1、导入设计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教师对之进行概括。2、学生自荐对预习内容展示。3、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学生识记、掌握。(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5)《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6)字词正音卿(qīng)岂(qĭ)邪(yé)孰(shú)遂(suì)即更(jígēng)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指名读——范读——齐读2、分组朗读课文竞赛。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4、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邪:同“耶”表反问语气涂:同“途”即道(2)古时称谓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孤:古代王侯的自称。(3)词语的古今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求学的最高学位。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4)成语积累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演化为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5、引导学生识记、积累文言词汇。三、品读课文,赏析对话,分析人物形象。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2、思考回答:(1)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劝学)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就学)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赞学)(2)本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呢?(对话)3、赏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孙权形象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怎样的心情?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是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他对吕蒙既有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