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课标分析生活琐事中往往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仔细观察思考才能感悟到。《一棵小桃树》就是写的对人生的感悟。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因此,根据新课标中的陈述: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定了本节课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针对课标1)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针对课标2)3.比较小桃树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针对课标3)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为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故本节课的重点为:品味描写小桃树的语句,感受小桃树的弱小与顽强,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因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含蓄隽永,学生在理解小桃树蕴含的深刻含义时,有难度,故讲本节课的学习难点确定为:理解小桃树寄寓的深刻内涵。它寄托着作者的希望和梦想,作者坚信只要百折不渝的追求,最终能收获幸福和快乐。《一棵小桃树》教材分析《一棵小桃树》是部编新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主要围绕着自然景物来选题,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或“物”进行了细致描摹。所以阅读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类的文章,首先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观察、体验“景”“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描摹“景”“物”。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本单元的学习,教参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注意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课文内容的文化艺术外,还应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一棵小桃树》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作者采用插叙的手法,文章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展开,很明显的托物言志散文。文中作者对小桃树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形态描绘细致,尤其是最后小桃树顽强地同风雨博斗的情景,让作者、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感受到作者情感上的变化。因此,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我将品读赏析描写桃树、赞美桃树的句子作为重点,让学生在赏析中体味这个弱小而又顽强的生命。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对于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似乎有点难度,因为它和《紫藤萝瀑布》一样,含蓄隽永,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同时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如果没有这些辅助资料,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因此,我设计了作者和小桃树成长经历对比阅读,抓住“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没读懂呢”这个难以理解的句子,补充贾平凹历经不幸的资料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桃树就是作者的化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观察”“联想”都是需要在初中学段不断培养、逐渐提升的语文能力。在本单元学习中,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也是学习重点之一。因此,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我设定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对比阅读,进而学会类比联想的教学思路。《一棵小桃树》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文本阅读基础知识和经验,但还不够全面和扎实,语文阅读能力不容乐观。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多感性认知,缺乏理性分析方面的引导,这个时期的心理知识比较薄弱。他们对于本文写作的背景之中甚少,对“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环境更是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文章虽为自读课文,学生理解起这样一篇含蓄隽永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但根据学情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我其实是降低了目标难度,设置了两处表格作为阅读提示帮助,引导学生用好已知的阅读方法,细致品读,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描写手法,再者教给学生文中对比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带着方法自己解读文本。文章是一篇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