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苗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了微小世界。放大镜特点:(边缘薄中间厚),所以它也叫作(凸透镜)。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3.的共同特点。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子的厚薄)有关,和镜片的(大小)无关。4.具有放大作用的器具有(放大镜)、(水滴)等。5.(培根)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6.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是因为它们的(触角非常多)。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7.苍蝇的眼睛是(膜镜),蟋蟀的耳朵长在(足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8.蚜虫的天敌是(草蛉)。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玻璃不是晶体。10.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显微镜?答:找两个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或胶带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显微镜11.(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2.我们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皮时,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13.在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为了防止微生物乱动,可以放少量的(脱脂棉纤维),也可以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14.水中有(变形虫)、(鼓藻)(草履虫)(船行硅藻)等微生物。15.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第二单元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2.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没有产生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3.在观察物质的变化时,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4.常见的物理变化有:易拉罐压扁、水结成冰、热水蒸发、铁丝变弯、豆子和沙混合、5.常见的化学变化有:火柴燃烧、铁生锈、加热白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咀嚼米饭产生甜味、烟花爆炸。6.咀嚼米饭、馒头会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和人口中的(唾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化学反应)。7.如何了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8.答:在食物上滴入碘酒,如果颜色变蓝,就含有淀粉。没有变蓝,则没有淀2粉。9.常见的含有淀粉的食物有:马铃薯、玉米、红薯、小麦、10.用毛笔蘸淀粉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如何才能字显示出来?答:用碘酒来擦拭,就可以看见了,因为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变蓝。1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把这些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小苏打和醋发生反应留下来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是一种叫(醋酸钠)的新物质。12.铁生锈以后会(变脆)、(变软)、(不导电)。13.化学变化一般伴随着(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这些现象。14.铁生锈的原因跟(水)和(氧气)有关。只要能防止铁和水、空气接触就能防止铁生锈,比如:刷漆、抹油、用纸包起来放在干燥的地方。1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1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17.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使物质消失,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18.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主要由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构成。问答题:1.如何正确的使用放大镜?答: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防止眼睛前,移动物体,直到图像大而清楚。2.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皿具有什么共同特点?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叫做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