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精讲艺术的十种表现讲课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功,精讲是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水平的新要求。精讲,就是选择经过提炼整合后的教材精华部分加以解释、论述和说明。精讲的目的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精讲不是简单的缩讲或不讲,精讲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协调、引导作用,更要突出有效教学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既要有教师的精彩“表演”,更要有学生的精彩表现。精讲的四项原则:一是根据教材有所取舍;二是根据学生有所选择;三是根据情境有所发挥;四是根据课堂有所创新。精讲要落到实处,就要研究教材,超越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机械地规定每堂课只准讲多少分钟。精讲要体现优势,就要讲究策略。精讲的四条策略:设疑激趣为先导,观点比较为途径,揭示规律为重点,应用创新为归宿。精讲想要引人入胜,就要做到四个要求:一是语言精炼,形象生动;二是内容精当,深入浅出;三是讲解精彩,情感共鸣;四是话题精巧,构思新颖。根据多年教学的体验与感悟,本文着重叙述精讲艺术的十种表现。一、题目中剖析内涵。教材的题目往往是单元、课时的重点所在,体现教材的主题思想,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在无意当中忽视了题目的意义和内涵,致使教学缺乏主线,知识缺乏联系,内容缺乏分析,能力缺乏转化。题目由题与目两部分构成,“题”是明线,显示问题,“目”是暗线,揭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题目的剖析入手,往往能从认识上明确学习的目标,本质上把握事物的内涵,根本上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优秀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在学习上的导向与定向作用,用精讲引导方法。题目的内涵需要教师的分析点拔,学生才能领会其奥妙。一般来讲内涵包含四个层次: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探究课题、感悟启示。二、平淡中演绎精彩。教材编写的要求是严谨、严肃,学生阅读喜欢的是形象生动,化解这对矛盾就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的阅读与文本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差距,弥补这个差距就需要教师的引领。只有教师的讲解与引领富有艺术性,具有感染力,这样课堂才有吸引力。如何做到平淡中演绎精彩,需要教师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重新整合教材结构,摸准学生的兴奋点,激活学生的思维点。具体讲就是争取三个精彩、做到四个转化。三个精彩的表现是教师的讲解精彩,师生的互动精彩,学生的表现精彩。讲解精彩不是说把课上成单口相声,搞成演讲比赛,起码要借鉴《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把教材讲活、讲透、讲出兴趣、讲出方法、讲出主题、讲出哲理,让学生感到很有收获,很受启发。具体说介绍背景理解准确,课文主题分析透彻,整合资源争取共鸣,补充细节调动兴趣,拓展视野开阔眼界,示范方法引领思想,这都是讲解出彩的好地方。演绎精彩的四个转化是教师的语言转化、知识转化、教法转化和感情转化。把书面语言转化成生活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还应该联系实际,启迪思维;把教材知识转化生活经历,要求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还应该分别对待,因材施教;把教学方法转化为学法指导,要求研究学生,满足需求,还应该创设情境、掌握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把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转化为职业精神、职业水平,要求始终保持工作激情,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把师爱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动力,把师德转化为引领学生的方法。三、已知中验证理解。资料显示,90%的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教师讲授的所有知识但离开课堂后,90%的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50—90%。所以,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自以为学会了,掌握了的知识,在考试时总想不起来,回答不全,甚至搞出“穿上马甲就不认识”的笑话。更多的学生则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习效果心中无数,不知道如何检验,也就谈不上如何改进。究其原因,关键是理解不到位,只是会背诵一些概念定理,并未真正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一般分为一无所知,一知半解,深刻了解,融会贯通四种状况。一知半解最常见,还自以为是,不愿深入学习;深刻了解,需要老师的透彻剖析;融会贯通,则需要学生的深刻感悟。提升认识层次,需要老师引导方法,在已知中验证理解。理解分为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