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认识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创建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和巩固统一的诸多举措及其深远影响。【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下,学生体悟秦王嬴政为什么能够吞并六国、统一中国。【设计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叫“大一统的伟业”。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分析了秦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并通过秦朝疆域图,呈现了秦帝国的地域范围。第二部分叫“大一统的智慧”。通过“假如我是秦始皇”这样的环节,介绍“皇帝”称号的来历,引出中央集权、行政系统、郡县制,以及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内容,让学生认识秦在巩固统一方面对后世的贡献。第三部分叫“大一统的评说”。让学生学会综合、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利用各方面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看本课时标题,学生就会知道本课时讲什么?两方面信息:秦始皇和大一统。指向性十分明确,学生在前面的商鞅变法的时候已经依稀了解到秦国的一些信息,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并配有大量图片,所以学生掌握并理解知识的难度应该并不会高。【教材解读】本课时以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为主题,知道秦朝的建立时间及其疆域的四至点;列举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原因及影响;运用史料,评价秦始皇的功过。重点放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上,让学生理解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学会利用各方面材料,综合分析历史材料、辩证看待历史人物。【板书设计】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二、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2.在中央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三、评价秦始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神话》+兵马俑图片导入,引出秦朝和秦始皇等。学生:欣赏歌曲和图片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行新课】一、“大一统的伟业”(一)秦是如何统一的?1、【出示】战国后期形势图,播放秦灭六国的过程。【提问】1.从秦灭六国的顺序看出什么?从图中学生能提炼相关信息:得出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2.秦朝的建立。观察教材《秦朝统一后形式图》,提问:⑴请从图中归纳出秦朝的疆域。⑵请根据书本内容,概括秦朝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性质及建立的意教学札记义。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了统一,定都咸阳。秦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二)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它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秦统一的原因:①战国以来,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趋势。②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实力中最强的国家。③秦王嬴政的“开放进取”政略。④秦国军队有精良的武器、勇武善战的军队。让学生快速浏览,寻找关键词,概括秦灭六国的原因,并探究根本原因。二、“大一统的智慧”时光隧道: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众卿家认为朕该如何做,才能与众不同,使朕的帝国更强大呢?学生讨论:略1.废分封、立郡县出示材料: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翻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原来的楚、齐、燕、韩、赵、魏等各国臣民(黔首:围黑头巾的,指臣民、老百姓)终于获得安定,立尊号为皇帝。教师: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