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管理的人本化摘要:近年来,“以人为本”已经跃身成为教育管理的主流理念,人本化管理也开始应用于学籍管理。而现实中的学籍管理行为却显得有些滞后,面临诸多尴尬的局面。当前的规范化制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都明显偏移了人本管理理念。对此,本文提出学籍管理人本化、学籍管理的权变管理模式、学生参与式管理等对策,以适应学籍管理在人本管理理念下的新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籍管理制度管理管理理念一、学籍管理新理念的树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生命价值、追求人性的完满以及人的自由和谐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心中的教育理念,教育人性化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1]同时,由于教育与人的天然联系,以及近年来人的自主性空间开拓,“人本主义教育”已经在教育领域流行开来。人本主义教育观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2]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管理改革也纷纷以此为改革要义,响应“以人为本”,向人性化管理方向发展[3]然而,在管理理念转化过程中,其改革及实施问题频出,现状不容乐观。高等学校学籍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内容中的重要版块,其管理理念也出现转向,开始由制度化管理向人本化管理倾斜。从学籍管理自身来看,它是“高校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学校制定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阶段和全过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4]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学生,也直接规定了学籍管理的人本化特质。兼之人本化管理适应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跃身成为教育思潮的主力之一。学籍管理也受此影响,由制度化管理转向人本化管理。然而,就在向人本化转向过程中,“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非但未能育人,反而妨碍了学生的成长发展”。二、当前学籍管理现状对人本管理的阻碍当前学籍管理在管理理念上已经有所更新,但是其管理行为仍旧处于旧有规范之中,显得极为滞后。在学籍管理初期,即实施行政化和形式化管理,在其发展变革过程中,只是强化了已有的规范系统,而从未在根本管理理念上有所革新。这就意味着学籍管理并未适应教育思潮而走,而是一直处于封闭式的自我管理模式中。1.学籍管理制度化,忽视学生主体性由于学籍管理零碎而繁杂,酷似一项工程类项目,对其进行优质管理则需要科学化的程序,及规范化的制度。起于这种需要,学籍管理一直便是以制度化引导规范化,实行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方式,是高校使用规章制度对学校常规活动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有其自身特质,即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这些特质也衍生出了制度管理的优越性和缺陷。学生客体化的地位,使其人的身份物化,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制度管理实施以来,一度成为学籍管理的主体管理方式。即便在制度管理遭遇管理障碍时,也只是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划制度管理体制,想以此达成学籍管理的目的,从而稳定教学秩序,形成良好校风和学风。却对于制度管理自身的天然缺陷视而不见,甚至故意忽略不计。这也是制度管理成为高校学籍管理的主要方式和主要原因。不可否认,制度化管理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确实产生了巨大的管理效能,学籍管理也从中受益,同时制度化管理也是保障学生权利的必要手段。然而,在制度化管理的背面,也隐藏着诸多弊病。制度管理的权威性,强调高度集权的统一性管理,以此约束被管理对象的越轨行为,同时也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5]。在学籍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元化,一端是权威人,发布命令,另一端是管理客体,是命令执行者,是从属人。这种以效率最大化为目的,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严重忽视和弱化了学生作为“人”的自主性。2.学籍管理现代化,干涉学生自主性教务管理是高校日常事务的重要部分,其管理内容琐碎所革新。而且信息化还出现新特点,就是在管理制度虚拟过程中,由于程序设计需要,使得管理系统变得更加教条化。这虽然提升了学籍管理工作效率,却也极大地干涉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备受忽略,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