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生成学生的审美能力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感知、鉴赏、创造的能力;营造、提升审美境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客现存在的。在欧洲,艺术教育不单是学校老师的事,而是全民都在进行,课余时间也在进行。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老师、学生的特点自己设计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课外兴趣活动,或由老师家长带领,或三三两两自发性地进行。可以在美术馆和博物馆里找到艺术爱好者,他们自觉地在这里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感受美,将这里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自然地融为一体,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而在中国,人们对美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艺术展览馆、美术馆又较少。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制约,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念在青少年成长期也未普遍形成,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条件下要更加努力的去想办法探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注重“美”的知识传授,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美的理念和思想,逐步形成美的标准。如果一个人不懂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进行美的创造的最原始动力。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一个人买一个水杯、一件衣服、一个手提包等等生活用品,都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比如不少人见到别人穿了件不是很好看的新衣服,都认为好看,觉得美,也不管是不是真的很美,甚至自己也要买一件来穿,也不管是不是合适自己,我认为这种人是没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不懂审美;碰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很委婉的说出我的建议。还有就女同学头上的发夹来展开审美,有的同学认为把漂亮的发夹往头上夹就好看,也不管它是多还是少,不管是什么颜色的衣服,总之夹上去就说好看,甚至还多夹几个上去,这时候,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让同学们知道,夹子再美也不能乱夹,应该是适当的数量,适当的位置点缀一下才美观。又再如画一幅有主题性的画,有的同学就是把什么颜色都往画纸上涂,结果乱七八糟,毫无美感可言;这个时候教师要讲有关类似色、对比色、暖色调、冷色调或红色调、蓝色调、绿色调等配色的方法去创作一张作品,同时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美感。通过对线条、色彩、明暗、大小、空间、质感等的认识理解,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明白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通过造型、设计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综合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地理解美、评价美、寻找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二、通过审美感受和审美想象,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叫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比如:纯净的蓝色,通常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水。特别是在夏天,我们使用蓝颜色的窗帘,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凉爽,因为我们把蓝色想象成了海洋、溪水;而红橙色调的窗帘在夏季显得燥热,因为我们把红橙色想象成了太阳、火焰;看到“金色的秋天”这样的字眼,脑海中马上就显现出天高云淡、金黄的稻田、耀眼的阳光等画面;就能感受到了凉爽的秋风,似乎还闻到空气中秋的气息,果实飘香,时不时还闻到夹着泥土的稻草清香,啊!真是美极了。吸一吸鼻子,还有着股秋天气息!教师要这样引导学生用情感去自由的感受。审美想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它的创造性是由情感性决定的。审美想象的创造具有极大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