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丰厚的载体,凝聚了我国民族宝贵的人文精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小学语文课本编排文言文正是应了这个教学目标。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培养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都说教文言文,应该以读为主。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应该怎么读?应该怎么教学生读,这便是至关重要的了。在教学之前,我们应先做什么准备工作呢?一、设情激趣,教给方法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铺垫。由于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别,文言文一开始就会让学生感到很难,有如巍巍高山一样不可逾越,因此产生一些畏难心理,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那我们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帮学生把这种不良心理排除掉。否则,一旦这种心理成了根深蒂固之势,那我们以后的教学就麻烦了。别说让学生读,就算让他再看一眼,他也是不愿意的。所以,就必须在学生与文言文见面伊始就让学生感到其与现代文相比,有一种前所未见的美,这种美,是现代文所不能表现和替代的。记得我曾经以《学弈》一课上过一堂公开课,在此之前,学生并未接触过文言文(至少是没在课堂上学习过)。学生在自读时便说“难”,“麻烦”,“不好读”,甚至“没法读了”。老实说,面对听课的两三百位老师,学生有这样的反应,还真让人有些不自在。我马上改变上课流程,把原先让学生“读完”改成我的配乐范读。“高山流水”的筝曲确实令人陶醉,学生很快觉得老师的“摇头晃脑”的读法很有趣,也有些人试着跟着“摇”起来。虽然他们未必明白这种朗读方式本身的内在意义,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个值得注意的喜讯。至少,我们的学生“不那么怕了”。虽然恐惧心理曾先入为主,但是文言文本身的魅力却能在第一时间内将之排除。又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伯牙绝弦》之前,教师播放古典音乐,利用多媒体放映山川竹林的美景,学生在听琴、看景中激发求知欲,所以兴之所至,趣之为开,是谓也。二、重视朗读,深化感悟1、正确断句,感受音韵美古人读书叫作“吟”,叫作“咏”。多美的字眼啊,那是绝无人间烟火味的讽诵。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给古文进行正确的断句。想当年,有着天下第一老师翁同龢指导的光绪帝,年十六而未能正确断句,更何况我们的不过十二三岁的学生?哪怕是我们的老师,有时在给文言文断句时也得依靠教学用书呢。初步的读,就应在“所断之处”下手。举个例子吧。还是《学弈》开篇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正确的断法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照现在普通话的读法来读,于“之”后面是要停的。有断点的地方不是都该停吗?那就停吧。但是试读之后能够1发现,对则对矣,可是怎么听着就全不是那么回事呢?不像文言文的味道,倒像现代文。要是出现“断点”多一些的,就更有问题了。如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正确断法是“使/弈秋/诲/二人弈。”一断一停,读着读着,旁人不禁要问“您是结巴还是紧张?”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那就是在断点处,把断点之前的字音延长。如“使——弈秋——诲——二人弈”。延长声音时可以轻,然后试着摇头晃脑,开始时感觉有些怪,但如此几次之后,能发现,咦,还真有点儿意思啊!再想想以前那些长衫瘦弱的书生,是不是和他们的读书方式有几分接近了呢?让学生模仿这样的读法,相信他们应该是十分乐意的呢!为什么?新鲜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文言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对文本语言的诵读文言文课文一般篇幅短小,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而且文章的句逗很难把握,这要求教师采取范读,朗读,默读,齐读,散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与语气,促使披文入情,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牵手灵魂上的感染与共鸣,从而理解文意,获得深刻感悟。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中的“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咩兮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