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2、聆听、演唱并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3、学会演唱《弥渡山歌》,尝试用地方方言演唱《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2.过程与方法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图书及网络资源,进行知识准备,课初利用地理、历史及人文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课中配合配套课件中的音像资源,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画面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采用引导、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中,重视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和情感体验,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二、学生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真正的感受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呢?根据学生对民歌不怎么排斥,也不怎么兴趣的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福建较为著名的民歌《采茶舞曲》,采用与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对比、分析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民歌来感受南方民歌的音乐特点。三、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飘逸的南国风》是本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因而这节课一方面感受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探讨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对第二单元起到一个总结作用。2.本节主要内容1、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回顾初中学习过的《放马山歌》,两首不同风格的云南民歌的对比,以此导入。2、欣赏《弥渡山歌》(器乐和声乐),感受音乐情绪。学唱《弥渡山歌》3、知识学习:简介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4、聆听《对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分析其旋律与当地方言和地理环境间的关系。5、聆听并演唱《幸福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思考这首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了解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聆听、演唱三首云南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的形成和特点,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4.课时要求: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导入播放福建歌舞曲《采茶扑蝶》导言:你们这代人也许对这首曲子并不熟悉,但今天我们要上的是《飘逸的南国风》,讲南方民歌,我们福建也属于南方,而这首歌曲是我们福建的民歌代表,整首曲子描写了茶农们愉快采茶的场景,曲子的旋律高昂、优美。在1953年《采茶扑蝶》代表中国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荣获银奖。当然,南方的民歌丰富多彩,直入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新课我们一起去领略她的飘逸之美。展开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P37感受(一)云南地区:1、《弥渡山歌》A:歌曲简介:地处依山傍水,盛产民歌,此歌曲式起—平—落,善用比兴,表达了追求爱情的决心。B:欣赏:请学生指出演唱时的方言?2、《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英伦版A:歌曲介绍B:欣赏:并观察与《弥渡山歌》有什么相同点?(比兴手法,歌声嘹亮,清透)1、聆听歌曲2、找出歌曲中的方言。3、聆听并对比两首歌曲4、找出两首曲子的异同,并讨论通过对歌曲的聆听,以及两首曲子的对比来找出歌曲的特点感受(二)浙江地区:1、《对鸟》A:歌曲介绍P35B:欣赏:注意方言的演唱D:从声音技巧、舞台表演、服装上对比《对鸟》与《采茶舞曲》找出C:欣赏青歌赛版本的《对鸟》,D:学生谈谈感受2、《采茶舞曲》A:简介:浙江泰顺民歌,用方言演唱,这首采茶舞曲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B:与福建《采茶扑蝶》的对比:都表现了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福建——高昂、优美浙江——婉转、柔美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民歌再创作、发展的精神歌曲的特点与风韵感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