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探析谷城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席丽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选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还潜在地决定着一个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选择能力和今后的发展能力。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基本技能,并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1、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态度消极。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压力,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学不学无所谓。这种消极的态度使得他们不能主动去学习。同时,也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的教学。2、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从入学成绩来看,大部分职校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偏课现象严重。他们大多只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才走进了职校的大门,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基础课根本提不起劲。有人甚至称“英语”为“鸟语”,既然听也听不懂,索性也就不听了。语文虽然入了门,但有些学生连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了。比如将成语“延年益寿”中的“益”竟解释为“利益”或“好处”,又比如我在教文言文《劝学》一课时,读了大概有十几遍,有些学生还是将“中”(zhòng)读成“中”(zhōng),将“有”(yòu)读成“有”(yǒu)。还有,应用文是同学们一直最怕上,老师也最怕讲的一类文章,因为比较枯燥,常常台上讲,台下打瞌睡,课堂效果比较差。3、学生缺乏发现和感悟美的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最适合现在的中职生。他们往往面对一篇篇优秀的文章以及生活中美的事物和美的现象熟视无睹。即使他们认为美,也无法将美的感受用语言表述出来。这带来的影响就是他们无法和文学沟通,无法与文化共鸣。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篇章他们读来味同嚼蜡,引导他们欣赏和感悟真是困难重重。鉴于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对语文教学重新审定和定位,实现“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由侧重“传授知识”向侧重“能力训练”转变。以人文教育为突破口,强化中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二、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另外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