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落难的王子》: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②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二、朗读、默读课文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三、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讨论题: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2、问题研究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揭示中心。)[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三、比较阅读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四、体验与反思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