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100—102页。《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过程与方法1.预习。本课生词较多,尽管都有注释,不多读几遍,仍恐难记住;文句要读得顺畅,也并非易事。2.文中四字结构颇多:“相顾惊疑”、“(然数年)恒不一见”、“居然城郭(矣)”等,理解这些词是理解文章的关键。3.把解词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全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按“山市”的三个画面依次提问,最后再用时间词语把它们联结起来。提问完毕,最好将全文再读两遍,要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山市”的图景,以保持印象的完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美丽的幻景。2.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教学突破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并运用工具书疏通文章字面意思。2.在理解文面意思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山市”的形成过程及神奇美丽。3.还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背诵,从而积累一定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知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布置预习。2.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准备录音机、磁带。3.导入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准备1.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讲故事,导入新课。1.听教师讲故事,进入本课学习。2.检查预习,教学生字词、文学常识。2.学习生字词、文学常识。3.疏通文意,学习第一层。3.学习第一层。4.疏通文意,学习第二层。4.学习第二层。5.疏通文意,学习第三层。5.学习第三层。一、讲故事,导入新课(约分钟)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文学常识(约分钟)三、疏通文意,学习第一层(约分钟)四、疏通文意,学习第二层(约分钟)五、疏通文意,学习第三层(约分钟)教学步骤(第2课时)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识。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2.分析文章结构。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3.扩展训练,开放性阅读。3.进行扩展训练,拓宽思维。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本课学习(大约10分钟)二、分析课文结构(大约分钟)三、扩展训练,开放阅读(大约15分钟)本课总结《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板书设计山市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1.继续搜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2.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孤塔耸起青冥碧瓦飞甍黯然缥缈直接霄汉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1)无何,见宫殿数十所。(2)居然城郭矣。(3)惟危楼一座。(4)数至八层,裁如星点。(5)见山上人烟市肆。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4.诵读全文,理清思路,看看本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答案与提示:略◆个性练习设计在学懂本文后,回家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课文中描写的美丽神奇的山市。教学探讨与反思中华文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学习些古典文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文言的学习关键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