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对外的交往与冲突一、知识梳理1、郑和下西洋背景及目的: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过程:1405—1433年,郑和的舰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意义和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2、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过程和影响:戚继光组建出“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后又赴福建、广东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及意义,它与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即郑和下西洋是以和平为目的的,为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带有侵略和掠夺的性质。(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3)葡萄牙殖民者于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是我国发达的造船业、科技(主要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国家的强盛。另外,明成祖开拓疆域,积极外交的国策和郑和个人的勇敢也是主要原因。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应该知道,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倭寇为患,这一变化的过程,是我国海上力量衰弱的表现,并由此可以引申到我国海防、边防、军事力量的衰弱,国家经济的衰退,王朝进取精神和开拓气象的委靡。这种衰退并不是几个爱国将领能够改变的这样,我们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萌发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使自己今天的学习行为有厚重的历史感。三、学法指导1.细读课文,弄清“西洋”、“倭寇”的概念。“倭寇”最初指日本的海盗,后来也包括与之勾结或者将巢穴移至日本的中国沿海之奸商、地痞、无赖人等。2.关联比较法: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背景的分析和比较,知道发生这样的变化的原因。3.教师通过讲述《明史》相关列传的记载,让学生加深对郑和下西洋及戚继光抗倭事迹的了解。4.读图识记法:通过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明确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到达的地区。四、中考命题分析中考命题大都会以时事热点或者历史情景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通过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考查我们对本课知识的把握,以培养我们的爱国、兴国之心。五、中考试题分析1.(2014年内江)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古里和锡兰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D.占城解析:此题考查郑和西洋的路线,列出的几个答案,都是郑和经过的地方。但只有A选项是最远的。答案:A2.(2014年安徽)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向是因为()A.郑和舰队的庞大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C.指南针用于航海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解析:郑和的远航需要很多条件的支持,其中技术上最主要的就是造船技术的发达和指南针发明并在航海上运用。如在黑夜中航行,需要依靠指南针辨别方向。答案:C3.(2014年盐城)“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解析:戚继光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扫平倭冠,成了民族英雄。但这句名言表达了他对祖国安定统一的盼望。答案:D4.最早在我国取得居住权的殖民国家是()A.英国B.荷兰C.美国D.葡萄牙解析:葡萄牙、荷兰是早期的殖民国家,英国、美国的崛起远在其后。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当属最早。答案:D5.(2014年陕西)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