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掌握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正确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阅读课文做下题1、南方农业的发展(1)原因:①,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②大量中原人口的,增加了南方的,带来了先进的;③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2)表现:①北宋时引进越南并得到推广,南方成为主要产地,、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谚语:“”,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③宋朝时,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有很多茶园。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2)棉织业:从海南岛兴起的,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3)制瓷业:①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业重心;②浙江哥窑烧制;③成为瓷都。(4)造船业: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造船业发达。3、宋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1)商业都市:宋代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和,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超过北宋时的开封。(2)对外贸易:①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是大商港,政府设管理对外贸易;②南宋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货币的变化:,四川地区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到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合作探究探究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时候开始?何时完成?探究二:阅读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朝廷故都时,实仰东南赋。”—南宋诗人陆游请回答:⑴材料中的“苏湖”“故都”分别指今天的哪儿?⑵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史实?这种局面形成于何时?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达标测试1.(2015·云南)南宋时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表明宋代()A.经济重心南移B.南方社会动荡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D.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北方2.(2015·益阳)以下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①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②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③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④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3.(2015·安徽)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浙江龙泉冰裂纹瓷器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会子)图1图2图3A.发达的农业生产B.繁荣的南方经济C.精巧的手工技艺D.独特的活字印刷4.(2015·龙岩)《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材料反映了宋代()A.农业迅速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C.商品经济繁荣D.手工业兴旺5.(2015·盐城)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A.农业繁荣B.手工业兴旺C.海外贸易发达D.文化昌盛6.(2015·长沙)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郑和七下西洋D.在广州设立十三行7.(2015•漳州)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A.秦朝B.汉朝C.北宋D.南宋8.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他的积极影响是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C北方人口急剧减少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9.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主要原因是()[来*①宋朝政治经济中心南移②泉州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③南方相对安定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