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低段主题单元教学策略【内容提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主题单元”取代了“知识体系单元”。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实施主题鲜明,课堂开放的教学。本文试图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七单元“环保主题”教学为例,来谈主题单元教学的“五大策略”:单元内容的整合、生活实践的契合、课程的弹性融合、情境创设的切合、语文素养的综合。【关键词】主题单元;教学策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过去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单元训练重点为中心编写的,语文教学的模式是以“篇”为单位,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宏观的位置上来设计,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至于“篇”和“组”严重脱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如今,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将语文教材内容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统整起来。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但如果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而我们的教学思路没有改变,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课程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也将是浮光掠影。所谓“主题单元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与意识。也就是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联系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主题单元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问题,特别要注意教科书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实施主题鲜明,课堂开放的教学。那么,如何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依据自己建构的主题,挖掘单元主题的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规划、实施教学呢?下面笔者就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七单元“环保主题”教学为例,谈谈主题单元教学策略的几点探索。一、单元内容的整合二年级(上)教材设计了八个主题,每一组教材均安排了“导语”、识字课、阅读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如第七单元,导语:“蓝天、白云、高山、河流,大自然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会用自己的双手,把图画画得更美!”点出了环保的主题。识字课是与本组主题联系密切的内容(见122页),接着,安排了四篇课文:《“红领巾”真好》是讲少先队员爱护小鸟的故事;《清澈的湖水》是讲一个小女孩良好的环保意识,不乱扔垃圾的事;《浅水洼里的小鱼》是讲一个小男孩“捡鱼扔鱼”保护小动物的事;《父亲和鸟》是讲“我”通过与“父亲”关于鸟的对话,体会父亲对鸟的热爱,给人最强烈感受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课后的“我会读”是一个词语积累的练习,反映的是对小鸟的情意。“语文园地”中的儿歌《小花鹿》,“口语交际”的话题(讨论怎样保护小动物),“展示台”的内容(写几句顺口溜,提醒大家不要乱扔垃圾;做一个鸟巢,准备放到树林里去),均与本组“环保”主题有联系。这样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些课文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教材的这一编写特点,要求我们采取主题教学,即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要围绕单元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开放性教学。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主题教学的基本操作框架:“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