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醉翁亭记》教案教学时间课题课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名句。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领会山水游记借景抒情,将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精巧的结构、出色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二次备课自学辅导资料一、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他勤于收集,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二、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但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眼看积弊不除,衰亡日增,这使他感到忧虑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三、文章主旨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四、写作特色1.结构清晰。“乐”字连缀各个画面。结构前后呼应,浑然一体。2.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有情,情景交融。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第一课时一、学二、导1.范读课文,感受文中流露的情感。2.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研讨问题。课件展示研讨问题:3.梳理文章的思路。第1段,主要写亭周围的环境,亭名的由来;第2段,写景;第3段,写游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游;第4段,写日暮醉归。课件展示课文的思路:第1段,亭周围的环境:环滁皆山→琅岈山→酿泉→醉翁亭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第2段,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第3段,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4段,写归: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结尾,道出姓名,揭示谜底。4.把握线索文章线索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山肴铺地,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上下,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这一切都是为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5.结构讲究呼应文章一开始写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是谁暂不表,埋下伏笔,直到结尾才揭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前后呼应,使文章内在结构严谨。三、练1.熟读背诵课文,积累名句。2.解释相关词意。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2.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滁/皆山也B.而乐/亦无穷也C.负者/歌于途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翻译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