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雪》课案教学时间课题课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过程和方法了解散文诗的特点,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抒情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教学重点结合写作年代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内涵。比较南方雪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品味散文诗语言的凝练美、音乐美、含蓄美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二次备课第一课时2.检查预习。(1)学生汇报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各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等,畅谈对雪的了解和认识。(2)交流阅读《野草》的心得。3.自主学习。(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②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③作者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设计这三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文本出发,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和内容。】(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出示幻灯片】批注要点1)重点词语用框框线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此外,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批注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动笔批注,就是可贵的。)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三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第二课时二、导1.全班交流。(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操作上,可设计3-5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雪》的课案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的。】2.精讲点拨。a.对学生自主思考题(1)(2)(3)的点拨:(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点拨方法】抓住文中标志性词句,理清文章结构。【参考答案】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2)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点拨方法】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筛选重要信息,并适当进行重组。【参考答案】江南的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明艳有趣、不能持久。朔方的雪的特点: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孤独)、蓬勃奋飞。(3)作者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描写雪的语句,体悟雪本身的特点及其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参考答案】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但略有遗憾。作者写朔方的雪表达了作者独立的个性、斗争的激情、献身的精神。b.对重点、难点的讲解点拨:(1)时代背景:当时鲁迅战斗在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在南方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北方反帝反封建的烈火愈烧愈旺。尽管这时作者亲身经历了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