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冲量和动量从容说课本节课是这一章的基础,重点讲述动量和冲量两个概念.在学生搞清楚概念后,让学生掌握这两个物理量在一维情况下的算法.本节教材的特点是:1.冲量和动量是两个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对它们的理解,要通过整章的教学过程逐步深入.所以在本节教学中只能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初步的了解,对其引入过程、定义、矢量性、计算式、单位等作简单了解.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2.由于冲量和动量的矢量性,导致对它们的运算必须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尽管在高中阶段不涉及不共线的情况。但还是应该给学生交代清楚,在学生了解了其矢量性后再着重训练一维情况下动量的计算方法.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本节的目标应定位如下:1.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动量.什么是冲量.并且让学生知道其矢量性、计算式及单位。2.在学生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维情况下动量变化量的计算方法。针对上述目标.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动量变化量的一维计算上,而本节课的难点则是概念理解和动量变化量的计算方法.综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例分析、逻辑推理、互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两个概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明确学习目标一导入新课一观看有关碰撞的录像一引入本节任务一师生互动讨论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入动量-巩固练习-引入动量变化量一师生互动讨论动量变化的原因一引入冲量一巩固练习一本节小结。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的定义,知道动量是矢量。2.理解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的定义,知道冲量是矢量。3.知道动量的变化也是矢量,会正确计算一维的动量变化。二、能力目标1.会计算力的冲量和物体的动量.2.会计算一维情况下动量的变化.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建立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学重点1.冲量和动量的概念.2.冲量和动量的正确计算.教学难点1.对冲量和动量概念的理解.2.动量变化的计算.教学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推导、归纳、讲解等综合教学法得到冲量和动量的概念.2.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求解动量、冲量和动量的变化.3.分层教学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录像剪辑.课时安排l课时教学过程[投影本节的学习目标和学法指导](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冲量。冲量的单位、方向;2.理解动量的概念,动量的单位、方向;3.知道冲量和动量的单位之间的关系,能区别冲量和动量的方向;4.会判断动量是否变化;5.知道动量的运算服从矢量运算法则.会计算一维的动量变化.(二)学法指导1.结合实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动量及冲量两个概念。2.应用数学中所学的向量有关知识,理解动量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录像]1.台球比赛.2.交通事故(两车相撞).[教师引导]在台球桌面上.两球相撞以后,两球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变化,我们怎样来描述它们的变化规律呢?它们的变化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公路上两高速行驶的汽车相撞后,结果往往是惨不忍睹.如果路上的行人相撞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吗?为了能够更好地总结物体相撞时的物理规律,科学家们引进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动量.二、新课教学(一)动量基础知识[投影出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物体运动状态和哪些因素有关?2.为了更好地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用什么物理量更准确?3.什么是动量?[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1.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同时和物体的质量还有关,不同的物体以相同的速度运动时。其运动状态实际上是不同的.2.在运动学当中。由于我们通常研究的是同一物体,故常用“速度”这一物理量来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既然物体的运动状态除和速度有关外,还和物体的质量有关,故·应用速度和质量来共同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3.速度和质量的乘积叫动量,常用“P来表示,即p=mv.它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深入探究[投影片出示]请同学们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动量能更好地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试举例说明.2.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