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题《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2、体会本文优美、凝练的语言。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认识作者在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恰当地评价《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学法指导:教师出示思考题——学生独立思考——有针对性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拨——集体明确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回顾内容,梳理结构。划分段落,归纳要点。合作交流,解读探究。紧扣问题,分组展开讨论,推荐代表发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一看到渔人是怎样的表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四、再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五、发表感慨,加深内涵把握我记得上堂课叫大家有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接下去我们按照一种句式来回答:“挑花源是一个的世界,那时因为”!1、“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3、“奇”的世界:景物和奇特;人和奇特;踪迹和奇特;六、总结拓展1、我们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2、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言,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一一明确。大胆质疑,合作探究,突破解决。按句式展开训练。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七、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课堂练习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具答之:“具”通(),()2、古今异意:⑴鲜美:古()今();⑵交通:古()今()⑶妻子:古()今()⑷绝境:古()今()⑸无论:古()今()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