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带给我的收获青泥湾中学杨翠春去秋来,课改已有三年时间了。回想这几年的课改之路,感慨万千。从刚开始的“雾里看花”到现在的“拨云见日”,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课改给老师、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变化。下面,谈一谈自己最深刻的感受。一、在课改中我学会思考记得刚在区教育局以及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中,接触到的内容都是新鲜的:如“转变观念”、“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育真理、教育信条都注入了新的内容。许多新鲜的词句如急风骤雨般劈头盖脸而来。刚接触时,内心更多的是迷茫和困惑。以往的很多做法不能再用。以前的备课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教”,而现在的备课,思索最多的是学生“如何学”。以往的教材、教参拿起就可以上课,而现在,教材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上课之前想得最多的是学生这节课能学会些什么?需要补充一些什么资料?上课时也常常在思考: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是否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上完课后还要反思,把课堂上未及时发现的、学生在知识生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为后续的教学做准备。正是这些思考加速了我的教学观念的转化,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二、在课改中我改变了教学方式我们在课堂上要注重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取“营养”和价值的过程,更是师生在乎等交往、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相长。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中指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故事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历史感,通过“说一说”“做一做”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历史。三、在课改中我体会到了为人师的真正幸福课改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展示,改变了过去每节课都是优等生在发言的状况,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学困生更多的讲了有关二战的故事,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种展示机会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可能没什么,但是对学困生来讲,这种机会对他意味着一种被认可,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每节课须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由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转换为指导学生的“开放式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起和谐民主、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许多孩子由内向变得开朗了,爱说笑话;有许多孩子说话变得幽默风趣而有文学色彩了,看着孩子们的变化我饱尝了成功的喜悦,做教师真好!。课改对老师而言就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式的学习。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成绩。学习新课改,尽快适应新课改,与新课改一起成长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项严峻的课题。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行。让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