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1主备人分管领导课时1第13周第2课时总第48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2.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重点、难点1.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2.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二、作家作品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及句子停顿.太行万仞惩塞曾不诸箕畚荷孀龀叟匮亡以应)厝雍2.疏通课文(1)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2)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3)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3、词语、句子归纳:1)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8)习惯句式(如……何?)8)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9)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亡厝雍陇2)通假字:反惠亡厝3)古今词义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已古义:止今义:已经4)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5)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6)虚词之代词,他例:跳往助之。助词:的例:隐土之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例:甚矣,汝之不克。而表承接:不译例:何苦而不平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表转折:但是,却例:而山不加增其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以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焉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教研组根据本组的学科特点确定备课模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三.全班齐读。要有四个体现:1、体现探究式教学2、体现合作学习3、体现情景创设4、体现师生活动小结(教学反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