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时间课题课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本诗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过程和方法揣摩诗歌语言,进行朗读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感情。教学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思想感情,进行朗读训练。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二次备课课内探究一、学1.导入新课。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被誉为“诗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3.自主学习。(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②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③思考回答以下一些问题:为何称“群童”为“盗贼”?“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给世人带来痛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体现本章主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此外,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批注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动笔批注,就是可贵的。)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二、导1.全班交流。(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2.精讲点拨。(1)精讲点拨,突出规律。【出示幻灯片】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2)为何称“群童”为“盗贼”?“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给世人带来痛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点拨方法】深挖文本背后的东西,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写作目的、写作风格。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内涵。【参考答案】心中愤怒,表面上给人们带来的似乎是这场凄凉的秋风秋雨,实际上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带给了人们深重的苦难。【以上精讲点拨的,是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为学生总结出解题或解决这类题的规律方法,以提高学生品味文本和解题的能力。】3.二度合作,深度探究:诗人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如何看待这种理想?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点拨方法】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除了要紧扣课文外,还得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者或作品的思想评价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参考答案】诗人在诗中推己及人,用个人的不幸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现自己救世济人的崇高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4.涵咏积累,有效巩固。课后提升现实生活中,你一定也曾帮助过他人,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帮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自学辅助资料一、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