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教学时间课题课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用“吟哦讽诵”的方法阅读课文,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过程和方法领略和欣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景色,学会概括课文内容。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欣赏祖国优美山河的基础上,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诗意美,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清奇峭拔的情态。教学难点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1)导入1:同学们,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一位作家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导入2:(由图画美,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请学生谈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也可以请去过桂林旅游的同学讲一讲。(2)思考:如何理解文题“画山绣水”?讨论后明确:题目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和“绣”一般都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画”指其中蕴涵的诗意,而“绣”指工巧,有华采。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充满了诗意,精致优美。(着重对“画”和“绣”的点拨)2.检查预习。(1)生字新词,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板书。(2)各学习小组展示收集,请学生讲解,老师补充。参考:杨朔,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著有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著作大多收入《杨朔文集》。其散文的艺术成就在于:追求意境美;深寓哲理;巧施艺术技巧。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听课文配乐朗读,并想想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3.自主阅读。(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①运用圈点读书法,划出文中描写桂林山水的语句,吟哦讽诵,品读文章的诗意美。(教者注意读书方法的指导)②课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概括了桂林山水的景物特点?③课文4、5段主要描写了桂林山水的哪两幅画面?6至15段船家口述了哪些美丽的传说?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请同学们上黑板写出来)④试用简洁的话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设计①题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③④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归纳概括整合信息】(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语速、语调。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出示幻灯片】批注要点(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进行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一方面提醒学生运用圈点勾画读书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在此过程中培养归纳概括信息、整合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二课时二、导1.全班交流。(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来实现,加强语文实践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重视学生的实践、重视自学,合作学习就成为需要;学生正是在这种对话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对话是互动的基本形式,只有实现课堂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互动。文本同样是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文本互动。《画山绣水》这一部分的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习题的设计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充分利用文本,实践教材。】2.精讲点拨。对学生自主思考题(1)(2)(3)(4)的点拨(1)运用圈点读书法,划出文中描写桂林山水的语句,吟哦讽诵,感悟文章的诗意【点拨方法】阅读写景散文,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体包括:1、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