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理解本文描写景物的方式和作用,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的魅力。2.通过对关键句子的品读、研读,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之美。2.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学情分析初中三年,学生已有一定量的文言文积累,在本文的学习中,语言理解容易达成。但要入情、入理,深入体会文章意蕴,理解所用的表达方式,需要适当点拨分析。3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4.1.2学时重点4.1.3学时难点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醉翁亭记》一、导入1.由旧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欧阳修相关作品)2.检查预习情况。(作者简介)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作者相关资料,课前交流,利用PPT展示收集、制作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活动2【讲授】教师讲授二、朗读、听范读。1.听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1.学生齐读课文。2.听课文朗读录音。充分预习,为后面的学习分析做好准备。三、分析课文第一段1.利用电子白板引导学生为第一段断句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析理解第一段。学生在讨论交流加标点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学生理解情况随文讲解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通过断句加标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活动3【活动】教师学生互动四、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1.提示关键词,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意相符的优美图片帮助学生背诵。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观看图片进行试背。理解背诵,加深语言感悟。活动4【作业】作业五、小结本课时,布置作业①背诵第一段。②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整理记录在笔记本上。4.2第二学时4.2.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理解本文描写景物的方式和作用,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的魅力。2.通过对关键句子的品读、研读,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之美。2.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2.2学时重点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4.2.3学时难点教学难点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4.2.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检查学生复习、背诵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提问,背诵第一段温故而知新活动2【讲授】教师讲授二、分析课文第二段1.请同学概括第二段都描写亭子周围哪些景色?(什么图景?)2.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1.找出第二段中关键句,思考表达方式。3.根据学生理解情况随文讲解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通过寻找关键句三、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小结本课时提示关键词,抓住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写作特点指导背诵。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意相符的优美图片帮助学生背诵。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观看图片进行试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背,加深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活动3【活动】师生互动四、分析课文第三段1.本段都写了哪些人物活动图景呢?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根据学生理解情况随文讲解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五、指导学生背诵第三段,提示关键词,抓住“滁人游”、“太守宴”的特点指导背诵。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意相符的优美图片帮助学生背诵。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观看图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