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七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2体味情感。3赏析课文。4拓展知识。5背读课文教学重点:赏析课文教学难点:体味情感穿插之一:背景介绍艾青,原名蒋海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活动一:深情地朗读朗读指导:1听朗读录音,感受诗的节奏和感情基调2请同学们各自学读。3齐读(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一点;节奏——停顿恰当)我爱这土地活动二:细腻地感受1找出意境,感受语言,体会情感。过渡:作者开头把自己比成什么?(鸟)一只怎样的鸟?(喉咙嘶哑的鸟)鸟在这里为什么而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师板书: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永远汹涌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悲愤的人民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激怒的人民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第二节诗的品读:你从中感受到了(感受到的内容:可以是情感、精神等等)2教师小结:写作特点:A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B强烈的抒情色彩: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活动四:拓展知识(诗意比较)1《煤的对话》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咏物诗,这首诗写了发生在人与煤之间的对话,诗所咏的实质不是煤,而是人;诗赞扬的是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2《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末,是诗人亲身体验了北方广大农村灾难现实后的作品。请结合文句分析: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精神?(诗作集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3《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句诗不仅成为艾青生活中的座右铭,也成了热爱生活的人的座右铭,请从人生态度方面写写你受到的启发。(笑对人生的磨难,穿越人生的种种险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活动五背读课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