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材分析: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法指导: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景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2、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4、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放一组运动着的地球影片(包括自转和公转)及打出4张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所看到的景象。教师配合朗读课文的引言部分: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在这里孕育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严寒酷暑干旱洪涝,……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着灾害性天气的侵扰,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天气与气候。板书:天气和气候教师:在屏幕中打出课文中清晨上学所碰到的四种天气情况不同感受。老师提问:每天清晨,当你背上书包走出家时,你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天气状况。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好!接下来就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天气。(板书)一、天气的概念: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形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能力提升:讨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学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几分钟后自由发言在阳春三月的天气,适合于放风筝,夏日人们适合到海滨休闲,有沙尘暴和台风的天气,人们不适合出行。小结:通过以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