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靺鞨和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2.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对史实的比较概括能力。3.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往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教学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课: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本节课的学习:第五课《和同为一家》。一、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学生思考: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五胡内迁,其中最著名的匈奴和鲜卑。教师讲解:继匈奴、鲜卑之后,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人兴起了,他们过的也是游牧生活。除了放牧,他们还善于冶铁,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因此很快迅速建立了一个大汗国,中心是蒙古草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一带,东到辽海,西到中亚。不仅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都臣服于它,连西域的许多国家也都是它的属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往一度受到严重的阻碍。隋朝统一中原以后,突厥分裂成两个汗国,实力削弱,曾经归附过隋朝。但是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却屡次率领军队侵犯中原。图片展示唐周边众多的少数民族,引导思考:从图片不难看出,北方少数民族的势力非常强大,对唐朝的统治构成很大的威胁。如果唐朝不解决民族问题的话,肯定对其统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唐朝统治者会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谈谈你的看法。(和亲和战争两种方式)教师讲解:随着唐朝国力的日益强盛,唐太宗派十万大军征讨突厥,擒获了颉利可汗,打败了东突厥。阅读P22导学框:消灭了东突厥,俘获了其首领后,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与突厥的关系?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各部首领,给予优厚待遇,让他们统领原来的部众。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还允许上万突厥人居住在长安。自主交流探究:唐太宗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唐太宗的开明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一些民族的首领,到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太宗为“天可汗”。“天可汗”的含义是什么?这个称号说明唐太宗是当时各个民族首领公认的皇帝。教师讲解: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有效管辖,唐太宗与武则天统治时分别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高宗时,灭了西突厥。从此,古老的“丝绸之路”恢复了畅通,西域各国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下。(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相关史实)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归纳:唐朝与突厥的民族关系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二、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在突厥的南面就是青藏高原,现在高原上居住着哪一个少数民族?藏族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绵羊、山羊、牦牛;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到了隋唐时期,称为吐蕃,开始与汉族中国交往。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吐蕃地理位置。学生阅读P23第一段黑色字体与第一段红色字体了解:藏族与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活在青藏高原,种植青稞和小麦等作物,饲养牦牛、马等牲畜,冶铁和纺织水平高。在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通婚被传为一段佳话。先来了解一下松赞干布这个人物。(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读一读)人物知识:松赞干布是吐蕃的赞普(最高统治者)。少年时,贵族举兵叛乱,他在动乱中继位,他骁勇而有谋略,团结各方力量,很快平息叛乱,稳定局势。唐朝时期,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