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B唐山市2012—201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杼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8页,第II卷第9页第16页。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山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O.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一并收回。第I卷(选择题)24.图6是《春秋战国著名学者及其学说分布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山A.春秋战国大变局的浪潮冲击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B.社会秩序混乱促使各诸侯国纷纷构筑完整统治体系C.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抨击君主专制政体D.百家学说为秦汉帝国的政治蓝图奠定了基础25.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山,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二十,则农末俱利。”(据《史记•货殖列传》)这一观点主要强调A.农业生产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C.商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D.经济发展要兼顾农业与商业26.读《汉到宋地方制度统计简表》1可以看出A.汉朝郡国并行制结束于东汉后期B.魏晋南北朝行政机构设置过滥与分裂政局有关C.道一级行政区在唐代出现,后基本沿袭D.路的出现与宋代商品经济活跃有关27.清代学者沈垚说:“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这种变化A.削弱了中央集权制B.反映了宗法制的衰落C.有利于增加官僚政治的活力D.说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消亡28.嵇文甫先生在评价某一思想家时说:“他居然敢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什么圣贤榜样,逍理格式,都不放在眼里。这种大胆的言论,正可和当时西方的宗教革命家互相辉映。他们都充满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精神。……他使道学中兴,使道学更加精练。”这位思想家是A.朱熹B.王阳明C.李贽D.顾炎武29.蓝鼎元向雍UT帝上《论南洋事宜书》,说道:“天下利国利民之亊,虽小必为;妨民病国之事,虽微必去。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这表明清朝A.存在海禁与开放海禁之争B.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D.始终坚持闭关锁国政策30.上海《中报》1878年8月22日专门刊文,介绍“德律风”的奇妙,说:“德律风者,系两人新创之器,用时将铁线一接,在其讲话器一端说话远近皆可传声,其极远者可至数千里之外……”同年10月1日再次刊文,说:“两人制造传语之器,现在又得一新法,从线端耳边听所传之语,其卢音较前更大……如遇客商欲与银行等传言,只要先向线端报知公司,将线与线头接牢,然后各在线端问答,听得明内,如同面晤。”由此可知A.当时电话在上海得到俾及B.上海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C.《中报》向国人介绍了新知识D.上海是中国最早拥有电话的城市之一31.李泽厚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说,“(五四运动)以专注丁•文化的批判始,仍然复归到政治斗争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中国近现代历史总是这样。”从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中,作者揭示了2A.反抗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B.近代中国现代化与反专制是一体的两个方面C.近代激进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D.近代中国长期革命并不断深入的内在逻辑32.下表是中国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情况(单位:吨),据此可以得山的正确认识是A.抵制日货促进了民族丁.业的发展B.印度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对抵制日货的实效不能估计过高33.一战后民族工业仍有很大发展观察图7、图8两幅图片,它反映了当时A.对领袖个人崇拜依然存在B.改革开放前后民众核心价值观的变化C.作为现代公民信仰是不可或缺的东西D.民众从个人崇拜到基于人格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