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班级:姓名:学(考)号:○…-…密…-…○…-…封…-…○…-…线…-…○…-…内…-…○…-…不……○…-…准…-…○…--…答…-…○…-…题…………○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历史考试时间:120分钟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作答)1.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其措施有()①实行财产等级制度②建立十个部落区③建立民众陪审法庭④实行陶片放逐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主张④历史作用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④3.作为一位雅典的公民,阿帕亚年收入100麦斗,他不能拥有以下哪项权力()A.参加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B.通过抽签,成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C.按照“遗嘱法”,把遗产交付给自己的侄子基尔德D.当选为“四百人会议”中的一员4.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按军功授爵D.推广县制5.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A.法家思想B.农耕经济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6.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7.《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8.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A.梭伦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9.《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如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语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10.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由此可见,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无奈②对北宋王朝的讽喻③对理想社会的向往④对田园生活的赞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至忠直疏远,馋佞辐辏”。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最接近司马光说法的是()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12.“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A.淘汰冗员B.改革贡举C.减轻徭役D.重视农桑1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这是因为()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15.恩格斯说:“卡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