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间:11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50分)1.唐代元稹在《织妇词》中写道,“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说的就是为了不泄露“挑纹”绝活,竟然发生了使两个女儿终老于家不得嫁人的悲剧。“悲剧”的发生反映出该行业()A.传承的保守性B.传承对象为女性C.传承的周期长D.严格的工艺要求2.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B.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C.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D.“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3.如图是北宋时期赋税结构的变化图(单位:万贯).据此可知,当时()A.农业生产水平低下B.政府实行重商抑农C.政府降低农业赋税D.商品经济发展较快4.“城市”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杜甫在《征夫》一诗中云:“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A.“城”与“市”完全分离B.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C.商业活动限制严格D.经济功能在不断削弱5.汉代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这说明汉代田庄()A.脱离国家控制并与世隔绝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C.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属性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6.马克思在谈及小农经济形态时说:“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都没有发生多式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由此可见,小农经济具有()A.分散性B.落后性C.封闭性D.脆弱性7.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方面的小论文。他们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材料结论甲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成都等开始形成著名都会城市乙唐代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禁政策已经实施丙明朝太仓州的部分地主利用农村的廉价劳动力,除粮食生产外发展畜牧业、养鱼业、果树蔬菜生产,而且产品都进入市场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丁清代广州十三行主要承销外商进出口商品、代表外商缴纳关税、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及传达政令十三行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A.甲B.乙C.丙D.丁8.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谈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该思想主要源于()A.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B.小农经济下物资匮乏C.手工生产的日益衰败D.海禁闭关使流通不畅9.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初算缗钱”,开始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该政策的实施()A.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B.提高民众的投资意识C.首要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10.“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B.“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11.“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种情形最早在哪个朝代普遍出现?()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12.汉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期,你可能看到的手工业产品有()①丝绸②粉彩瓷③棉布④青瓷。A.①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13.宋朝法律有明文规定,严禁屠宰耕牛。北宋初年《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牛,徒三年”。上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