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导航一、说教材和学生二、说教学过程三、教学思想一、说教材和学生1、教材:《我的四季》这篇文章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体悟人生”板块里的第二篇文章。作者张洁女士以四季喻人生,引导、启发学生懂得需要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迎来美好充实的人生。2、学情: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鉴赏散文的能力,体悟作者的思想。所以,我打算用一课时的时间来讲本篇课文。3、教学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哲理句子并且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欣赏美文的能力。4、教学重难点:本次教学意在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美好的人生。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教师在一些哲理语句上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二、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其他手段查阅有关作者和文本的相关信息,并且标注易错字的读音。(一)导入:1、预习提问:作者张洁的介绍明确:当代女作家,辽宁人。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并获得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著有作品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更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者张洁女士2、小型对话交流:同学们眼中的四季是怎样的?请同学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教师利用ppt展示一般性的四季图片,以引起与同学们的共鸣。继而提问:这些只是我们眼中普通的四季,那作者张洁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呢?我们转入本篇文章的学习。秋春冬夏(二)研读文本:1、先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纠正重点字词读音:例如:磕绊(kēbàn)颤抖(chàn焦灼(jiāo)冰雹(báo)干瘪(biē)2、让学生自己二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节点明主题,生命如四季第二部分第2-4节春季是少年时期,人生的耕耘期第5-8节夏季是青年时期,人生的浇灌期第9-10节秋季是中年时期,人生的收获期第11-14节冬季是老年时期,人生的品味时期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将生命比喻为四季,每个季节正是象征着我们人生的每个时期,那么这每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呢?让同学自由回答,读出代表性的句子,然后将同学的答案浓缩成关键词板书于黑板:春季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闪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板书:艰辛但充满希望)夏季我曾因干旱,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到另一片土地上。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记取。(板书:磨难但不放弃)秋天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衡量我值得或不值得。(板书:收获但不后悔)冬天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板书:黄昏但老有所为)(三)总结全文思想内容:张洁女士正是通过她的人生四季的经历告诉我们人只有懂得通过艰辛的劳动,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迎来美好的、充实的人生。而贯穿这其中的是什么?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而这也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板书: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艺术特色: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了,那文章是有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的呢?”明确:比喻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指明“生命如四季”。而后将春季比成少年时期,夏季比成青年时期,秋季比成中年时期,冬季比成老年时期。以上只是大的比喻,文中还有一些具体的比喻。由教师提问:1、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载着雨滴的云朵”比喻什么?这句话展现了在人生的青年时期,“我”渴望得到能展现自我才华的人生机遇。“载着雨滴的云朵”比喻一种机会。2、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