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故事我的新课改之路武宣县桐岭中学覃美琼随着新课改的启动,我们磕嗑碰碰一年多来,现在回头一想,往前一看,好像看到了一缕曙光,似乎明白了教学的真谛所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在观念的转变,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首先应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彻底转变过去满堂灌、满堂问的作法,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彻底转换角色。我们学校在新课改实行之前,学校领导也曾组织我们老师去别的兄弟学校进行听课取经,我任教的班级刚好是第一批试点的班级之一,所以我也走在这批队伍的行列之中。走进他们的课堂,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一个平面。课堂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讲解;“台下”学生或坐、或站,“你争我抢”发言不甘落后,站起来就说,刚说完下一个接着说。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先不判断谁对谁错,而是让同学们自己推断,再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表扬和鼓励。看着别人的,想着自己的,不由自问:我们的,行吗?带着疑问回来了,忐忑不安地也开始走上了课改之路。领导强调着流程,自己心里也老念着流程。怎么着呢?上完第一节课下来,捏了一身的汗,教学任务没完成,原来一节课完成的内容,现在两节课都没能完成。行吗?好多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触。渐渐地,渐渐地我们找到了规律,找出了原因的所在。我们还是跳不出传统的教学框框,不敢大胆放手,让主动权给学生,唯恐哪个知识点不讲学生不明白,以为只要给他们讲得足够详细,全面,他们就明白了,才学到知识,成绩也就会刷刷地提高了。而却忘记了教学的根本:教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教,即教学生学会学,要会学就要舍得放手犹如跚跚学步的孩子,舍不得放手怎么会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只要把课堂放开,把自主还给学生明白了课改的真谛,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路终于比较顺了,课堂的流程自然也清晰了。原来我们的学生也一样行!曽记得我开始上初二年级的一个课改班的时候,刚开始也这样认为,不学的还是不学的。那一节学的是中国的农业,一发下导学案,大多数同学就忙着开始写,也许因为我们是农村中学,学生对农业生产及其条件相对比较熟悉。而且我们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也总“怕”学生不会,尤其那些平时不学的学生,担心他们不会不写,没事做,就来捣蛋。所以导学案大都是简单的基础的问题而已。我们的担心也并没多余,刚开始也有相当的平时不学的学生东望西搞,看热闹,后来经过再一次提醒,强调课堂上要给各小组及其组员进行赋分及赋分的作用和意义的时候,他们这帮人也开始忙着“抄”起来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到展示阶段的时候,反而是这帮人把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洪亮,板书的时候,下来了看见写错了或写得不够好看的又马上上去修改,总想争得多一点分。原来他们也还是那么的小孩,还有这么多的可爱的一面!当我们给他们表扬与鼓励的时候,他们那种美滋滋的满足的样子,我们也得到了满足,心里面感觉也是美滋滋的。是的,多一些赏识和鼓励,少一些指责和批评,孩子们也就多了些彰显个性的机会,多了一些富有童趣的妙想,就多了一些精彩的课堂,多了一些充满自信的展示。较好地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他们精神抖擞,精力集中,思维活跃,自信百足。但是,有些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积极地学习了,老师就很轻松、很悠闲了。其实,恰恰相反,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老师备好课,而且需要备课更加充分,掌握的资料更加丰富,也就是说工作强度会更加大,压力更加重。像我们上的是地理课这种小科目类的,一般都要上五六个班,每班几十个学生,两百多个学生,各有专攻,各有特长,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获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不但不能很好地点拨、指导学生,碰到难题时可能还会成为学生的“俘虏”。总之,新课改让我们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给了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舒展才华的舞台,自由求知的殿堂。正如一条条标语所显示的“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