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质学复习题煤层顶板直接位于煤层上部一段距离内的岩层称为顶板。顶板可分为伪顶、直接顶及基本顶三种。①伪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厚度不大,岩性多为炭质泥岩、泥岩或页岩等。②直接顶:通常位于伪顶之上,有的则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经常是煤采出后不久便自行垮落。厚度一般为数米,岩性常为砂岩、泥岩及石灰岩等。③基本顶(老顶):一般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也直接位于煤层之上,为不易垮落的坚硬岩层,通常在煤采出后较长时间内不垮落,往往是发生大面积沉降。厚度较大,岩性多为砂岩,也有石灰岩、砂砾岩等。煤层厚度根据煤层结构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及可采厚度。①总厚度: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矸厚度的总和。②有益厚度: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③可采厚度: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的煤层厚度或煤分层厚度的总和。分类:极薄煤层:0.3--0.5m;薄煤层:0.5--1.3;中厚煤层:1.3--3.5;厚煤层:3.5--8;特厚煤层>8m.煤层产状分类①近水平煤层:煤层倾角小于5°。②缓倾斜煤层:煤层倾角5°〜25°。③倾斜煤层:煤层倾角25。〜45°。④急倾斜煤层:煤层倾角大于45,习惯上把倾角大于60°的急倾斜煤层称为立槽煤。煤体结构:煤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所形成的煤的构造结构。煤层结构根据煤层中有无较稳定的夹矸,可将煤层分为简单结构和复杂结构两种。①简单结构煤层:煤层中没有呈层状出现的较稳定的夹矸,但可夹有较小的矿物质透镜体②复杂结构煤层:煤层中含有较稳定夹矸,少的一层到两层,多的几层甚至十余层。引起煤厚变化的地质因素: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1)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同生变化)泥炭层堆积时造成的煤层厚度变化。①地壳不均衡沉降:②泥炭沼泽基底不平③同生冲刷。(2)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①后生冲蚀②构造变动:③岩浆侵入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是指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由于河流冲蚀、构造变动、岩浆侵入等后期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的变化。矿井地质构造的等级划分按其规模大小和对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大型断层:落差大于30m。中型断层:落差小于30m到落差大于煤厚。小型断层:落差小于煤厚。断煤交线:是指断层面与煤层底面的交线。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断层两盘相对移动开的距离叫断距落差:断层落差是指两盘相当点之间的铅直距离煤体结构即煤层各组成部分的颗粒大小、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断煤交线具有许多特点:1)是断层面与煤层面共有的线,它既在断层面上,又在煤层面上;2)一般情况下与煤层走向线不一致,只有走向断层这一特例,两者才重合为一;3)是两盘煤层的起始线或终止线。一条断层有两条断煤交线,即上盘和下盘断煤交线;4)方向受断层产状和煤层产状的控制,局部近似直线,总体为一曲线。两条断煤交线局部近于平行,总体趋于相交。岩溶陷落柱是指煤层下伏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层,经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岩溶洞穴,在上覆岩层重力作用下产生塌陷,形成筒状或似锥状柱体。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1)含煤岩系或下伏地层中含有可溶性岩层。(2)含煤区域内发育有断裂构造等良好的地下水通道。(3)地下水源丰富且具有溶蚀强的各种酸根,如二氧化碳等。(4)有强径流和流畅的排泄区,具有良好的地下水动力条件。陷落柱出现前的预兆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裂隙和小断层增多、煤出现风氧化现象、涌水量增大溶洞塌陷机理(1)重力塌陷(2)真空吸蚀塌陷岩浆侵入体的一般特征(1)岩浆侵入体的产状①岩墙:岩墙是切穿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的墙状侵入体。岩墙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长度不一。往往成组出现,彼此方向大致相同,并与主断裂线的走向一致。②岩床:岩床是沿煤层层面方向侵入的层状侵入体。岩床既可沿煤层的顶板或底板侵入,也可沿煤层中间侵入或吞蚀整个煤层。岩床的整个形态多种多样。③不规则侵入体(2)岩浆侵入体岩性煤系中的岩浆侵入体多系浅成岩或脉岩,其岩性主要为基性岩类和中性岩类。煤内瓦斯赋存状态主要分为游离状态和吸附状态两种。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因素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瓦斯含量高,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