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搜救马航、援助各国受灾民众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2.要客观、正确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3.感到紧张时提醒自己沉住气不紧张,是理智控制情绪的方法。4.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百折不挠等类似成语启示我们要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5.冷静、迅速判断情况、毫不迟疑采取行动是意志坚强的果断性表现;该放弃时就放弃是意志坚强的自制性体现。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磨砺坚强意志,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7.自尊就是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8.自信就是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9.“啃老”、“不断奶”现象启示我们要发扬自强精神,告别依赖,走向自立。10.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自主。11.不与人(同学)交往,过度的“宅”在家中,封闭自己,会使自己陷入孤立。12.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民主平等。13.理解父母(他人)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14.我们要孝敬父母,多给父母精神上的慰藉。15.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16.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17.青少年应遵守网络规则,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18.书法、下棋等高雅的生活情趣有益于身心健康。19.竞争可以激发人的潜力,竞争合作能“双赢”。20.青少年要与时代一同成长、焕发青春的光彩,就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推动理想的实现。21.做文明礼貌的市民、与人友好交往就要养成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的行为习惯。22.做城市的“管理者”、社会的“主人”就要尊重社会,遵守社会规则,承担对社会的责任。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等,是我们尊重社会的具体表现。2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依存。八年级:1.只要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2.法律强制性的维持和实现是以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作为后盾的。3.任何类型的违法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后果就是承担法律责任。4.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5.应急避险教育(演练)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6.对我们的权利最重要最有效地保护是法律保护。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维权手段是诉讼手段。7.违反行政官理(公共场所的)法律法规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侵犯他人民事权益属于民事违法行为。8.“民告官”(公民个人起诉政府等国家机构)属于行政诉讼。9.学校等教育机构采取的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与权益的措施属于学校保护。10.政府或多部门联合或民间自发组织、采取的整治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儿童成长、受教育的措施(规定)属于社会保护(如设立安全教育日)。11.人格尊严权就是作为“人”享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四种权利。12.未经同意翻看他人手机信息(日记、书包)属于侵犯隐私权行为。13.人身权利中,公民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是人身自由权;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生命健康权。14.我国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措施体现了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首要的人身权利),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有利于保护其生命健康权。15.我国《物权法》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16.公民对自己合法财产做出的处理(财产所有权发生变更)是在行使财产处分权。17.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未立遗嘱或遗嘱未做安置的遗产由被继承人(死者)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死者的合法配偶、子女、父母)继承。18.“宪法进课堂”(普及法律知识)活动,有利于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非所有问题)。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非总和),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19.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非网络反腐、严惩腐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