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巴金与《收获》VIP免费

巴金与《收获》_第1页
1/3
巴金与《收获》_第2页
2/3
巴金与《收获》_第3页
3/3
巴金与《收获》陆正伟几天前,我到《收获》编辑部办事。无意间,看到《收获》副主编肖元敏伏在写字桌前正神情专注地翻看着一本厚厚的相册。我饶有兴趣地凑近去看,原来她在一幅幅老照片中追寻着《收获》过去四十五年中走过的踪影。看看过去,想想未来这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摊在我眼前的那本相册并不是一部直接用文字记载的《收获》大事记、编年史。但这些经年累月积存起来的珍贵照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收获》这么多年来的成长、发展、变化。《收获》创刊于1957年,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里,曾遭受到两度停刊、两度复刊的艰辛历程。如今,从艰难跋涉中走出的《收获》,正以它纯粹的文学品位、独特的风格展露在读者面前。正是这个还不到十人的编辑部,上上下下自然而然地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坚持文学格调,“多出人,多出作品。”经过几代编辑的辛勤劳作,把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不断送到读者手中。《收获》在“文革”结束复刊后,形成了一个惯例,编辑部无论工作多忙,每年总会挤出时间汇聚到主编巴金身边拍一张“全家福”。随着时间匆匆流逝,一张张合影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大家所熟悉的前辈吴强、萧岱因病去世了;而后,老编辑们也相继退离了工作岗位。同时,接班的年轻编辑,又一茬茬地走向成熟。但是《收获》的主编始终没变,那就是四十五年里与《收获》风雨同舟的巴金先生。巴老是《收获》的见证人,这些年来看着它呱呱坠地,又目睹着它逐渐长大成人。他看到了当初同靳以在创刊时提出的“多出人,多出作品”的办刊宗旨在一代代编辑身上生根、发芽;看到了复刊后的《收获》仍走着“团结作者,为读者服务的道路”,而且,路越走越平坦,脚步也越走越踏实;看到了编辑部在广大读者和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作为创始人之一的巴老,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从“文革”炼狱中走出的巴金,早在七十年代末就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开始撰写“随时随地的感想”和他“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的《随想录》。还时时关心着复刊不久的《收获》。他不仅亲自给一些老作家写信约稿,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收获》;而且每当编辑部发现有好的来稿,他也都会大加呵护,大力扶植。一大批有才华、有胆识、有勇气的中青年作家们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给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和活力,但前行的道路并非总是平坦的,他们在创作上会遇到种种不顺心的事。每当这时,巴老总会向他们伸出温暖之手,支持与鼓励他们。女作家谌容每回见到巴老和《收获》编辑部的编辑时,总会提到自己的成名作《人到中年》。当年,谌容以多年的生活积累和心血写成了感人至深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由于该作讲了真话,触痛了一些人的神经,于是,这些人便横加干涉使她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迷惘之中。这时,已八旬高龄的巴老认真地读完了发表在《收获》上的《人到中年》,表示支持这位不相识的女作家。他说:“……我喜欢这部小说。我有一种愿望,想使自己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巴老1满腔热情,特意委托女儿小林专程去谌容的家,探望因撰写《人到中年》过度疲劳而病倒,不仅没得到应有的关心甚至还受到无中生有的中伤的谌容。谌容的遭遇,使巴老感触颇深,他以《人到中年》为题写下了他的第五十篇“随想”:“……文学事业也是这样,一部作品的最好裁判员是大多数的读者,而不是一两位长官。作者在作品里究竟是说真话还是贩卖谎言,读者们最清楚。”巴老还对当时遭受批评的张辛欣说:“在中国作家中我大概是挨骂最多的一个,我从写作到现在,经常挨骂,我还是活到了现在……不要紧,不要有包袱,你还很年轻,你有才华,有生活,要多写,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这语重心长的话语,巴老不知给多少中青年作家说过。1981年4月,《收获》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部分作家座谈会。巴老亲自参加了这个会,同三十多位老、中、青作家、评论家欢聚一堂,亲切交谈,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巴老看到出席座谈会的竟有半数以上是活跃在文坛的中青年作者,很兴奋说:“现在文学界的成绩已超过了以往。这两年来,出了很多好作品、好作家,尤其是中青年作家很有成绩。时代的规律就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巴金与《收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