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第一次形成性考核题解认真学习教材第二章《从汉乐府到唐代的新乐府》,回答下列问题。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对汉代乐府诗歌的经典评价班固的本义指乐府的作者有感于事,心生哀乐,因此作歌以抒情。“事”就是本事,是引发该首诗歌创作的具体事件,是触发诗情的契机,诗可以把这事叙述出来,也可以不把这事叙述出来。缘事与叙事并不是一回事。“感于哀乐”概括汉乐府的创作动机,强调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所谓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如《江南可采莲》。“缘事而发”概括汉乐府的传播特点,即汉乐府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本事和诗文相结合的特点。就乐府诗内容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体现在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从而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乐府诗表现的既有社会的不公,也有战争的罪恶,还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世界,尤其是爱情的悲喜以及生死的体验。较之《诗经》,乐府诗揭示的社会问题更加普遍;较之屈原作品,乐府诗反映的生活层面更加深广。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则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乐府叙事手法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这主要表现在它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一个片段或几个片断,精心剪裁,巧妙布局,通过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这样既避免了冗长叙事,又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表现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如《东门行》选取主人公拔剑出门的一个镜头,突出社会矛盾的尖锐。而《上山采蘼芜》抓住故妇路遇故夫这样一个偶然的生活片断,故妇跪问,故夫作答,借故夫之口道出“新人不如故”。至于故妇何以被休,故夫与新人如何结婚,故妇离开后的生活等等,一概省去。而故夫的悔恨之词,恰恰成为故妇所受不公待遇的一个有力印证。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中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文学特征。在汉乐府中,有一首四言的《古艳歌》:“孔雀东飞,苦寒无衣。为君作妻,中心恻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与《孔雀东南飞》在内容上有联系,与刘兰芝的悲诉几乎相同。《古艳歌》可以看作是《孔雀东南飞》的一个祖本或是异本,《孔雀东南飞》便是来自这样的祖本或是综合诸多这样的祖本而成,这使得《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创作的特色,富有浪漫色彩。如:诗中通过刘兰芝自己和刘兰芝母亲之口反复夸赞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便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而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民间文学常用的处理方式。魏晋以后,夫妇殉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韩凭夫妇、陆东美夫妇、流传颇广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歌,《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三、结合分析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1、南朝民歌主要分为吴歌、西曲两大类,其主要题材内容为情歌,它们多以女性的口吻,热烈讴歌人类美好的爱情,描写爱情生活的种种场面。这里有爱情的渴望,有欢会的愉快,有离别的忧伤,有相思的痛苦,有相见无期的煎熬,还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江南多水乡泽国,而建业、江陵又都是长江沿岸的大埠,其间商旅往来,“方舟千计”。商人重财轻别离,而商人妇既要承受相思痛苦,又担心男子负心。如“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