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和齐白石的故事徐悲鸿和齐白石,这两位中国画坛的巨匠,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有一段佳话。齐白石本是木匠出身,但凭着自身的天赋和刻苦勤奋,在绘画上达到很高的造诣。但当时国画届以模仿古人为风尚,齐白石的处境十分尴尬,唯有徐悲鸿对齐白石的画作甚为赞叹、敬佩。徐悲鸿1929年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后,亲自登门拜访这位仰慕已久却又素不相识的画家,提出欲聘齐白石为北平艺术学院教授,但连去两次,齐白石均婉言拒绝了。徐悲鸿没有灰心,又第三次登门邀请。67岁的老画家深受感动,终于道出顾虑:自己从没有进过洋学堂,连小学都没有讲过,如何能教大学?徐悲鸿便告知:他无须讲课,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作画示范就行,并且自己一定在旁边陪着上课。这样,齐白石才答应一试。次日清晨,徐悲鸿亲自坐了马车来恭请,到了学校,学生们站在校门前,以热烈的掌声迎接齐白石。齐白石在课堂当场作画,学生在一旁仔细观摩。画完后,在徐悲鸿的引导下,齐白石与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堂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徐悲鸿以及齐白石都觉得很满意。课后,徐悲鸿又亲自送齐白石回家。临别时,齐白石激动地说:“徐先生,你真好,我以后可以在大学教书了,我应当拜谢你。”说着便双膝下屈,欲对才34岁的徐悲鸿行大礼。徐悲鸿慌忙扶住他,热泪盈眶。两位画坛大师,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终生不渝的友谊。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白居易在秋风凄凄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诗人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一日他行至蓝桥驿——这里是长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一下马,便在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绝句,诗人百感交集,提笔在边上写了一首绝句: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诗人由汉水乘舟而行。在船上诗人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到现在每次看到它,我心里还凄恻难忍。”元稹一收到信,知道是白居易写来的,还未拆开就已泪眼模糊。他的女儿吓得哭起来,妻子也忙问怎么回事。元稹告诉她们,自己很少这样动情,只除在接到白居易来信的时候。为此,元稹寄诗给白居易: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白居易在元稹去世后做了一首《梦微之》,其中有两句是“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可见白居易与元稹情谊之深。他们这种肝胆相照、风雨同当的情谊在钻营拍马、尔虞我诈的黑暗官场里,犹如一道闪电,放射出至真至纯的人性光辉!鲁迅和瞿秋白的故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的赠给瞿秋白之辞,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以为二者风雨之交。鲁迅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亲密交往和战斗友谊,在中国革命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传为佳话。而谈到两位伟人之间的友谊,尤其...